由3萬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歷時8年多、航行200多萬海里完成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近日在北京通過總驗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調查規模大、涉及學科全、采用很多先進技術手段的綜合性專項。通過這個專項的實施,我國首次獲得1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夏、冬、春、秋4個季節的準同步數據,并首次實現對我國近海60多萬平方公里的全覆蓋勘測。
調查掌握了哪些資料?
首次獲得1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夏、冬、春、秋4個季節的準同步數據
908專項的調查與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更新了我國近海海洋基礎數據和圖件,對海洋環境、資源及開發利用與管理等進行了綜合評價,構建了中國“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提出了我國海洋開發、環境保護和管理政策等系列建議,為國家宏觀決策、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撐和服務。那么,通過調查主要掌握了哪些重要資料呢?
“十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為13.5%,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漁業是我國的海洋經濟支柱產業,其規模不斷擴大并呈快速增長態勢,但仍比較脆弱。908專項經過綜合評價與發展目標預測認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正處于成長階段,有可能繼續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約達到4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
908專項首次查明了我國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潛力。除臺灣省外,我國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總蘊藏量為15.80億千瓦,總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6.47億千瓦。其中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洋風能等蘊藏量。
同時,此次調查還全面掌握了我國主要海洋災害的分布、特點、強度及影響。其中,風暴潮(含近岸浪)是我國水文氣象災害中最嚴重的海洋災害,而海浪災害則是我國發生最頻繁的海洋災害。近20年來,赤潮在我國近海平均每年發生83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
調查發現了哪些問題?
沿海城市普遍缺水,近海漁業資源處于整體衰退狀態
由于908專項調查規模大、學科全,掌握了我國近海的許多資料,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此次調查查清了我國近海海水資源潛力及開發利用狀況,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的52個沿海城市中,極度缺水的18個、重度缺水的10個、中度缺水的9個、輕度缺水的9個,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問題。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其次,908專項首次獲取了我國濱海濕地面積。據調查,2007年我國濱海濕地總面積693萬公頃,比1975年減少了43萬公頃;自然濕地總面積669萬公頃,比1975年減少了65萬公頃;人工濕地總面積24萬公頃,比1975年增加了22萬公頃。初步估算,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我國累計喪失濱海濕地面積57%,紅樹林面積73%,珊瑚礁面積80%。
第三,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處于整體衰退狀態。908專項系統認識了我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后,認為我國海洋生態區系與大洋相對隔離,既是海洋經濟動物的產卵場和育幼場,又是洄游場和漁場,對近岸生態和水體質量依賴性高、脆弱性強。近海污染范圍的擴大,導致目前我國近海海洋經濟動物資源面臨著嚴峻形勢,近海漁業資源整體處于衰退狀態。
第四,入海排污口排污超標。2000年以來,我國約95%的管轄海域屬于一類水質,近海海水水質狀況總體良好。但是908專項調查顯示,近10年來河流入海污染物總量仍然不小,入海排污口排污超標問題依然存在,其中2009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劣一類的面積占40%(14.7萬平方公里)。長江口和杭州灣、渤海和蘇北近岸海域、珠江口鄰近海域等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每年均引發大面積赤潮。我國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但局部海域和48個海灣(河口)沉積物分別不同程度地受到鎘、銅、滴滴涕和石油烴等的復合污染。
第五,外來生物入侵導致生態災害發生。調查發現,外來生物入侵災害是我國近海最為嚴重的生態災害之一。我國遭受外來海洋生物入侵已久,但近年來由其引發的生態災害呈較快上升態勢。
第六,海岸帶地質災害中,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最為嚴重。我國大陸海岸侵蝕嚴重,侵蝕岸線總長度3250公里。我國沿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超過1.6萬平方公里。港灣淤積災害也已成為比較典型的地質災害。對大窯灣、膠州灣、杭州灣等典型海灣進行的淤積災害風險和承載力評價表明,以圍填海為主的人類活動導致了港灣均衡狀態破壞,納潮量減小、淤積加快,未來的圍填海工程需要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