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洋房小區改造后的中水系統。
近日,一民間機構調查北京市中水使用情況,指出大量由小區自主運營的中水設施閑置,中水管中流的是自來水,致使節約資源的目的并未達到。上周,記者在朝陽、海淀、昌平等地多個小區調查,發現中水供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此情況的主因是中水價格倒掛。對此,北京市節水辦再生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指出,依據實際情況,1元/噸的中水價格或將上漲。
□調查
>>光熙家園
中水設施從未啟用
“這個是中水表,我們入住以來一直沒有通中水,里面走的還是普通自來水,交的錢是4元/噸。”11月9日,家住朝陽區光熙家園小區三期的劉女士指著安裝在廚房內的“中水”水表介紹。據了解,不僅入住不久的劉女士家沒通中水,即使該小區早期入住的一期、二期共3000多戶居民家中,中水設施目前也都在“睡大覺”。
該小區物業公司一張姓負責人解釋稱,小區中水設施之所以建而未用,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小區一期、二期、三期共用一套中水系統,其中一期、二期共9棟樓3000多戶居民,入住率約70%,而三期只有一棟樓,328家住戶才入住了60多戶,“現在一噸自來水是4元錢,一噸中水是1元錢,我們回收居民生活用水后再經中水設施進行凈化加工,因設備、人員、電力損耗等成本,中水水價比自來水還要高,別說賣1元1噸了。”該負責人解釋,“根據我們小區實際情況核算,入住率需達到95%,啟用中水供應才能保本。”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朝陽區沿海賽洛城小區,該小區建筑總面積86萬平方米,中水設備建好后,因中水所需的回水量不夠未啟用中水設施。
>>碧森里
供應8年中水斷流
再過幾天,就是海淀區碧森里小區中水停掉一周年的日子,此前該小區已運營中水8年。望著家中曾經流淌過中水的管道,該小區業委會委員黃楊廣的感覺是無奈,又很惋惜:“中水利用肯定是個大好事,對節約用水、環保、節省業主開支都有積極意義。”
據了解,該小區業委會成立后停掉了中水有三個原因,一是中水反味兒,不少業主稱家中利用中水沖廁臭味大;二是因為中水設施不停地壞,又不停地修,一旦中水停掉居民就不得不端盆接水沖廁所,特別麻煩;第三是維修中水管道等設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再加上小區回水量不夠,物業公司不得不往中水里摻加自來水。“這種狀況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后續支持跟不上,中水成了‘雞肋’,最后無奈停掉了。”黃楊廣稱。
盡管家中已將中水改為自來水,但該小區仍有不少業主談及中水使用時感到懷念。“同樣是沖廁所,一噸中水比一噸自來水可省3元錢,當然更重要的不是算經濟賬,應該看到用中水減少了排污,節約了水資源。”該小區業主高女士稱,中水利用的前提是要干凈、衛生、檢查合格,“至于一噸中水多少錢,高點兒低點兒都無所謂。”
“斷供”代表的小區,如朝陽區易構空間小區,2010年6月1日,1噸1元的中水用了5年后改成1噸4元的自來水。原因一是居民認為中水質量差,二是物業認為供應中水價格倒掛。
>>北京洋房
收集雨水補足缺口
北京洋房小區共696戶居民,常住居民300多戶,建筑面積12.8萬平方米。自2007年4月該小區首批100戶居民入住后,該小區就按照合同約定和開發商承諾,開始運營小區中水系統。5年多來,該小區中水系統不僅沒有停掉,而且因收集雨水補足了回水量,中水澆灌小區綠地又節約了大量水費。
“2010年之前,我們小區的中水運營也和其他小區一樣,核算向居民供應中水是賠錢的。”該小區長城物業集團北京洋房管理處負責人王輝介紹,小區住戶少,但綠化面積有4萬平米,所以物業集團出資,在2009年對該小區既有的中水系統進行了技術改造,實現了小區內的雨、污分流,并對住戶內的洗浴、洗菜及雨水水源等進行收集,通過小區中水系統處理后,送到住戶家內用來沖洗馬桶。“形成的污水則通過小區中水站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排放到市政管網內,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王輝算賬稱,“如果不改造,一年光綠化用水就得10多萬元,而物業集團投資改造中水設施,將雨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收集起來進行再加工,也就是兩三年便收回了成本。”
昨天下午,記者在該小區了解到,多位業主對物業公司改造中水系統,以致目前中水供應穩定表示肯定和支持。
□呼吁
中水系統閑置嚴重
前不久,一直致力于中水利用研究的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林岳同她帶領的志愿者一起,以網絡、電話、走訪等形式,對北京市住宅小區中水利用情況作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調查,形成《北京市住宅小區中水設施調研報告》,提交北京相關部門,呼吁小區中水利用走向良性發展。
林岳在報告中指出,北京水資源緊缺形勢日益嚴峻,水環境改善呼聲日益強烈,而再生水已從補充水源上升為第二水源。1984年,北京開展建筑中水試點,2005年發展到400余個試點地,其中包括學校、賓館等,住宅小區有百余個。然而,在2006年的一項調查中,113個擁有中水設施的住宅小區中,只有53個還在使用中水。今年,常青藤研究所又抽取了34個住宅小區進行調研,其中確定在運行的只有兩個。
報告稱,居民家庭用水比例一般是“四三二一”,也就是馬桶用水占四成,洗衣機用水占三成,洗臉和洗澡用水占二成,廚房用水占一成,即在住宅小區采用中水沖廁后,居住區用水量將節省40%。報告對中水利用率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各環節監管。
該研究所也指出,北京還有一些小區使用的是市政中水,無需小區內部自循環。然而,一些市政中水廠也難以承擔1元一噸的價格,其經營依賴政府補貼。
□對話
北京市節水辦再生水管理處副科長高原:依據實際情況,看是否可以調整中水價格。
四措施解決倒掛問題
記者:為何諸多小區已建或新建的中水設施建而未用?
高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中價格倒掛是主因:一是大量中水設施建設質量差,運營成本高,中水建設方為房產公司,房產公司為節約成本投入不夠;二是價格倒掛,物業公司沒有積極性,目前北京中水定價統一為每噸1元,但經相關職能部門研究,目前中水制水成本最低為每噸1.46元,高者每噸近6元。即便在設計、施工質量合格,設施運行正常的情況下,物業公司基本也虧本。制水成本高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小區入住率低,中水水源量低,而中水需求量高,由此物業公司不得不摻自來水;三是中水運營缺乏專業人員,目前都是由物業公司人員管理,再加上居民對中水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據了解,因小區中水設施建設時,只按照“有”、“沒有”去審批的,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所建設的中水設施標準低,這樣中水運行中就出現了水有異味、管道等設施經常損壞等問題。同時,如果小區入住率低,回水量小,物業公司就需要摻自來水供應,中水處理的成本可達四五元,時間長了只能停用。
記者:有人認為小區建了中水設施而不運營,是監管缺失?
高原:自1987年至今,政府相繼頒布了多項中水設施管理規定,但由于相關審批部門對住宅小區中水設施設計方案的審核重視不夠,加上節水部門對后期的監管力量相對薄弱,僅靠職權關系難以協調。但是,我們要求中水供應首先必須合乎標準,也會要求物業公司履行中水供應合同。
記者:怎樣才能令小區中水設施做到良性運行?
高原:中水利用是個大方向,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價格倒掛的問題。我想有以下幾點:一是從小區最初審批時,就要嚴格中水設施建設的標準,按照標準建了,在后期運營中就不會出現水質差等問題;二是節水部門要能更多參與到對小區節水設施建設的驗收及后期監管中來;三是物業公司要提高對中水設施的運營和管理水平,用專業人士進行管理,當回水量不足的時候,能改造技術設施。比如,收集雨水補足水量處理缺口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四是對中水處理企業的補貼政策落實到位,依據實際情況,看是否可以調整中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