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為前來采訪的記者拿出一疊監測報告,“今年1~10月,太湖流域國家考核的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滿足或優于國家標準;各城市自來水廠的出廠水,106項指標實現全面穩定達標;藍藻平均發生面積及湖體藻密度,同比均有所下降——今年的太湖應急度夏工作,安全結束!”
今年,是太湖水危機爆發的第5個年頭,亦是2008年國務院批準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實現近期目標的最后一年。5年來,江蘇太湖流域各級黨委、政府與省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連續5年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兩個確保”目標——“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
為實現這“兩個確保”,江蘇沿湖各地及省環保、水利、住建、農委、太湖辦等相關部門,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歸納起來,可謂精心構筑了三條“線”,一是嚴守飲用水安全底線,二是構建“安全度夏”防線,三是貫穿結構調整主線。
嚴守飲用水安全底線。11月9日,記者在無錫中橋水廠看到,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水廠又在取水口增加了臭氧、生物曝氣的預處理,并在后端增加了包括國際領先的超濾膜技術在內的深度處理程序。為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江蘇從“水源地”到“水龍頭”構筑了密不透風的安全屏障:對水源地,全面開展圍網養殖拆除、建設生態防護林;對太湖流域各自來水廠,全面增加預處理工藝;11座以太湖為水源的自來水廠,全部建成深度處理工程;流域的大部分城市,建設了第二水源或備用水源。無錫建成約40公里長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蘇州、常州、鎮江等地也建成了11項區域聯合供水工程,全面實現區域聯網安全供水。
構建“安全度夏”防線。在太湖楊灣的藻水分離站,碩大的池子里堆滿了待處理的藍藻。“這是好幾天積累的量。”分離站技術總監孫陽博士介紹,在藍藻發生率較高的4-10月,沿岸各地都派出打撈隊伍在太湖打撈藍藻。而在“治太”過程中應運而生的這個藻水分離站,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將打撈上來的藍藻進行快速分離、資源化處理。“高峰時,我們這個站一天處理的藻泥就有3000噸。”處理后的藻泥,全部運往無錫天仁有機肥廠、南洋農莊、唯瓊農莊,去生產有機肥或進行沼氣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