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4點,奇臺路上,43歲的羅建忠穿上防護服、戴上防毒面罩,準備下井檢查。
深約6米的井里,垃圾堆積的最少有一米厚。羅建忠記得,半年前他曾在這口井里挖出一噸垃圾。
作為水業集團排水公司的養護人員,這是羅建忠今年遇到垃圾最少的井。羅建忠說,在很多撤村建居地區的排水檢查井中,垃圾常將井全部堵滿。
目擊 電視、沙發統統進了管道
在井下,羅建忠用鐵锨將垃圾裝入鐵桶中,一點點運上來,一些漂浮在水上的垃圾,因為用鏟挖不出來,只能用手一點點捧到桶里運上來。
羅建忠所說的情況是在首府沙區、天山區、水區、新市區以及頭區和米東區部分地區常見的情況。市排水公司黨總支書記柳絮表示,每年他們都會清出超過一千噸垃圾送往大浦溝,清運的小車是兩噸的,能裝滿五百車。這還不包括一些直接扔進垃圾桶內的垃圾。
在羅建忠挖出的垃圾中,記者看到,礦泉水瓶和黃色的油塊占了一半,藥瓶、磚塊、石頭、煤渣散發著惡臭,距離排水檢查井一米遠的商店店主和來往市民紛紛掩鼻快速逃離。
因為知道下午要去檢查排水井,排水公司養護人員給記者提前打好招呼要記者中午吃飽飯,但這些散發惡臭的垃圾還是讓記者沒吃晚飯。
看到排水檢查井里能挖出磚塊和礦泉水瓶,附近店主不相信地搖搖頭,怎么會有人將這些垃圾扔進下水道里呢,真讓人生氣,這些人應該提高素質。
記者發現,礦泉水瓶和黃色油塊還是常規的垃圾。羅建忠說,在一撤村建居地區,下水道里除了有廣告布、編織袋,還有汽車輪胎、沙發、電視機殼、手機等等,都埋在污水和淤泥里。
沙依巴克區排水設施養護所所長劉強表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掏不出來的。除了家具之外,手機、金飾也是主要的清理對象。每年清掏出的手機多達數十部,更別說金銀首飾了。由于清出的淤泥無法分揀,除了裸露在外的首飾會被清理上交外,其它則隨清淤車運走。
原因 梗阻是習慣使然
做這份工作已超過8年的羅建忠說,大多數時候挖出來的都是糞便,開始時一天都吃不下飯,一回家家里人都讓他洗完澡再吃飯。
“排水檢查井經常堵塞,是與市民的不文明行為相關聯的。”柳絮分析了三種主要狀況:一是一些撤村建居的地方,很多居民家中的排水管道比排水管網管道寬,居民們有意無意地將菜梗、大件雜物、衣服等沖入下水道,讓疏通難度倍增。二是很多小餐館因為沒有化油池,那些含有大量油污的餐飲垃圾,沖入下水道后容易凝固,在下水道里淤積下來,這些由油垢、一次性筷子以及廢棄塑料袋組成的垃圾,輕則堵塞排水管網,重則造成排水設施的“腸梗阻”。三是一些民用渠接入了地下排水管網,居民在民用渠中扔的廢棄物會進入排水管網,造成排水管網堵塞。
每年春秋兩季,排水公司都會對全市880公里市政管線、330公里自建管網開展排水管網的“清腸”工作,目的就是防止排水管網堵塞。
在烏魯木齊市的市政排水管網里,400毫米以下管徑支管占全市排水管網的50%左右,全市最大口徑2.2米的排污管線埋設在河灘路上,而這些管網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有鑄鐵管、鋼筋混凝土管等鋼性材料,還有陶土管、石棉管等已經淘汰的管材,淘汰的管材很多時候都無法疏通。
癥狀 小雨冒水大雨成河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和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水量激增。按照污水占城市供水量80%的比例計算,每天僅生活污水排放就有近80萬立方米,在許多排水管線里,污水量已達到三分之二,僅城市污水排放就已經使得烏魯木齊的排水系統超負荷運轉,即便不下雨,各區的養護所都要定期清掏,否則管線一堵污水就會上路。
與此同時,烏魯木齊的排水系統是雨污合流,雨水和污水使用同一套排水系統,所以在降雨時,排水管線根本無力接納雨水,小雨冒水、大雨成河,基本成了烏魯木齊的常見現象。
“根據我們的調查,如果降雨量每小時超過20mm,首府就會汪洋一片。”柳絮說,這還是在排水管線暢通的情況下,如果排水管線堵塞,那后果就更嚴重。
近年來,烏魯木齊有過多起垃圾堵塞致使排水井污水橫流,小區周圍惡臭難聞的情況。排水公司工作人員經常接到疏通排水井的情況,但具體數據并沒有進行統計,“實在太多”。
柳絮希望市民能夠提高公共衛生意識,不要將排水井當成垃圾井;希望環衛工人打掃衛生時避開排水井,以免增加排水井的“負擔”,造成污水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