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再生水“流”走太多
時至初冬,清晨7點的北京天色漸明。在位于朝陽區安貞門的元大都遺址公園里,陳師傅正在給樹木澆水。不過,與我們日常使用的水相比,陳師傅用來澆灌樹木的水卻有些“特別”,“這可不是自來水,是對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再進行深度凈化后的‘中水’……”
用再生水(即“中水”)進行綠化、灌溉、洗車、河道景觀補水等,只是北京近年來開發利用再生水的一個側影。自1987年出臺第一部再生水法規至今,北京在水資源循環利用上進行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受到管網、價格、觀念等因素的限制,再生水在北京的利用率到目前為止仍只有60%(據北京市水務局統計數據),這對于北京這樣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城市而言還遠遠不夠。
近年來,類似于北京所遭遇的水資源困局,在國內其他地區并不鮮見。如何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合理應對日益凸顯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無疑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亟待正視和解決的問題。正如北京市節約用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何建平所說:“如何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將是能否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城市“水荒”愈演愈烈
在一般人看來,當回到家擰開水龍頭暢快地享用著嘩嘩流出的自來水時,似乎很難想像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也許正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利用形勢。
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水務局發布的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1.84億立方米,比37.39億立方米的多年平均總量減少了42%,但全市用水量卻達到35.5億立方米,水資源缺口接近14億立方米。在人均方面,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據記者了解,從歷史來看,北京就不是一個水資源富集的城市。近10年來,由于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減少20%,北京的可利用水資源量減少了48%;作為主要水源地的密云和官廳兩大水庫來水減少近80%,懷柔、平谷、昌平等應急水源地地下水位年均下降3米到5米,已接近開采極限……
快速增長的人口,成為北京用水量激增的主因。據統計,2010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為1961萬人,城市人口提前10年超過2020年1800萬人的規劃目標。此外,作為改善城市生態,提高生活質量的環境景觀用水,其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大,去年占據了全市總用水量的10.1%。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的資源性約束條件。預計‘十二五’期間,將是北京水資源形勢最嚴峻的時期。”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表示。
降水量減少,人口迅速增長,再加上浪費和污染,造成我國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水荒”正由北向南逐漸蔓延,越來越多的城市受到影響。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有關數據顯示,在全國655個城市中,目前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
事實一再提醒我們,隨著城市“水荒”愈演愈烈,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警鐘已經敲響,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刻不容緩。
循環用水潛力巨大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聚集了“鳥巢”、“水立方”等奧運會標志性建筑的奧體公園,成為了北京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熱點地區之一。
據記者了解,整個奧體公園每年用水量超過1700萬噸,其中包括有800萬噸是再生水,占全年總用水量的50%。“隨著雨水回收和污水處理等系統的進一步完善,奧體公園的再生水利用量有望突破1000萬噸,可以進一步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奧體公園節水系統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北京等國內部分城市的探索實踐來看,水資源循環利用是應對城市“水荒”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作為水資源循環利用的主要解決方案,再生水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城市第二水源”。
開發和利用再生水,在歐美發達國家早已展開。據悉,早在19世紀,倫敦、波士頓、巴黎等城市就有關于合法使用再生水的法案出臺。隨著污水再生利用技術的不斷提高,再生水在工業、農業、市政、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以色列是全世界再生水利用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以色列就把回用所有污水列為一項國策。目前,以色列全國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實現了自來水和再生水的雙管供水系統,100%的生活污水和72%的市政污水得到回用。此外,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再生水利用也非常成熟和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再生水作為一種重要水資源,近年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例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都開始利用再生水,其中用于農業灌溉的比例最大。
近年來,我國的再生水利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廠超過1600座,設計日處理規模達9000多萬立方米,日實際處理量超過7000萬立方米,年處理污水量將達250億立方米,約占我國城市供水總量的50%。
據記者了解,隨著我國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和治污工作的深入開展,一些缺水城市的再生水資源得到了較快的推廣利用,如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等城市,再生水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灌溉、工業循環用水以及城市景觀用水等。近兩年來,隨著南水北調治污工作的深入開展,湖北、山東等南水北調沿線的再生水利用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然而,與開發利用再生水資源較早的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再生水的利用率還相當低,到去年底為止還不足10%。按照歐美發達國家平均70%的再生水利用率計算,我國每年還有近150億立方米的再生水資源可以得到開發利用,潛力非常巨大。
據國家環保和水利部門統計,我國目前的年廢水排放總量大約為2000億立方米。但再生水開發利用率很低,截至2010年還不到9%。總量巨大的污廢水排放,蘊含著巨大的水資源再生利用空間,再生水產業前景可期。
“由于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再生水利用剛剛起步,甚至還沒有啟動,我國城市再生水資源還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有待加大力度去開發利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黃霞表示。
再生水利用尚存短板
北京市朝陽區青年城社區是京城較早實現再生水入戶的居民區之一,小區沖廁、綠化、景觀等用水均使用再生水。然而,2005年以后,曾經因為價格低廉(只有自來水價的1/4)一度受到居民歡迎的“中水”,卻突然間銷聲匿跡了。“還是觀念和認識的問題,好多人都覺得再生水不干凈,怕使用后出問題。后來小區就停用再生水,全都改成自來水了……”該社區的住戶周剛告訴記者。
再生水在青年城社區遭遇的尷尬,在北京再生水推廣和利用的過程中并非個例。自2001年建成第一座再生水廠至今,北京的再生水發展進步明顯。據記者了解,到2010年,北京市再生水年用量已達6.8億立方米,但其絕大部分還是用于熱電廠、農業灌溉、湖泊公園等用水大戶,與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沖廁、社區綠化、洗車等再生水使用,其推廣一直難見起色。
記者獲悉,造成再生水在普通市民中難以推廣的原因,首先是老百姓思想觀念和接受程度的問題。“再生水難以大規模用于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受到安全性方面考慮以及大眾接受程度的制約。”北京市節約用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何建平認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再生水在水質和使用安全性上都能得到完全保障,但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顯然還需要一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
其次,再生水利用還受到管線建設難度大的制約。以北京為例,“十一五”期間北京累計新建再生水管線488公里。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再生水管線809公里。但這樣的管線長度和密度,對于日益增加的北京再生水利用而言,依然顯得有些滯后。再加上再生水是后發展行業,后續管線建設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備鋪設再生水管線的條件。
“除了配送問題,相關政策包括再生水價格也需要進一步研究。”何建平表示。據介紹,北京在2003年規定再生水價格為每立方米1元,至今未有任何調整。當時缺乏再生水供水的成本核算經驗,主要考慮再生水是替代水源,重在吸引大家使用和突出節約水資源的社會效益。但是,隨著再生水使用量不斷增加,售水收入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運行成本。
為此,國家目前要加快再生水的價格改革,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城市污水處理回收利用的運行機制,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市污水處理回用設施建設與運行維護投融資模式。
小貼士:
“再生水”一詞起源于日本,其定義有多種解釋,在污水工程方面稱為“再生水”,工廠方面稱為“回用水”,一般以水質作為區分的標志。其主要是指污水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非飲用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相比,再生水具有明顯優勢。從經濟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從環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生態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