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雨污分流等從源頭上治理水環境措施,福田河水清岸綠成為常態。
小區水綜合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市民給深圳清源辦送錦旗。
鋪設中的雨污分流地下管道。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深圳在經濟社會取得迅猛發展的同時,城市綜合環境也被我們慢慢改變著。比如雨污混流所造成的水環境污染就是其中的典型。
5年前,一場“排水管網清源行動”(以下簡稱“清源行動”)在深圳拉開序幕。作為針對城市排水管網雨污混流現象進行綜合整治的專項行動,清源行動從源頭上即各家各戶開始按流域、分片區梳理城市排水系統,通過在市政道路、微循環道路、社區巷道實施管網改造完善工程、推行城市排水許可制度、創建排水達標小區等措施,規范排水管理,消除現有污染點,最大限度實現雨污分流,全面改善城市水環境污染現狀。
2010年,臺灣地區第一任“環保署長”簡又新談到臺北淡水河從“污染失控”到“臺北奇跡”時,深有感觸地說道:臺灣地區20年環境治理主要是從六個方向著手,第一是組織;第二要把政策先擬定好,因為環境治理不是五年十年可以做得完的,所以政策要非常鮮明。第三個是要立法,如果法律不行的話,民眾沒有辦法遵循,立法就包括有標準在里面。第四個是要做環保工程,就是基本建設。第五、第六個就是稽查和考核。
仔細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這5年多以來,深圳所經歷的水環境治理歷程與臺北水環境治理之路頗為相似:從2003年深圳開展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到2007年年底全面實施的排水管網清源行動,再到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清源行動,深圳在水污染治理中不僅有專門組織負責,有長遠政策盯著,有立法支持保障(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享有特區立法權),也有大量環保工程支撐,當然還有正在努力推行的全民環保教育……
在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治理的過程中,深圳的努力和實踐有著特別的示范作用,也堪稱全省水污染治理的樣本。今天,就讓我們沿著深圳清源行動所走過的路,找尋其背后帶給人們的啟示意義。
深圳在全國率先推行《排水許可條例》
法律是“基石”
彭書郁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排水委員會顧問委員,也是深圳的一位老市民。他不僅參與了深圳水環境治理系列工程建設,也見證了深圳清源行動的全過程。彭老表示,深圳是唯一一個把清源行動列為水環境專項整治工作的城市,也是全國率先將排水許可納入法律范疇的城市之一。
彭書郁說的“排水許可”指的是《深圳市排水條例》等與深圳排水管網清源行動相配套相關的法律法規。他認為,2007年年初,深圳市人大通過的《深圳市排水條例》不僅為深圳的清源行動“保駕護航”,也為深圳的排水許可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從此,深圳的排水行為就上升到了法律行為,而排水執法也就有了強有力的保障。通過這幾年的排水許可執法實踐,深圳的雨污分流清源行動走上了“快車道”。
“排水管網的錯接亂排,是河流污染的源頭。經營戶違法排放的污水,通過混流的管網,大大加重了河流的污染速度。”深圳市水務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經營性獨立排水戶錯接亂排、無證排水、預處理設施不完善等行為,以及對建筑工地未建設預處理設施、泥漿水違章排入雨水管網、排污車偷排泥漿水等違章排水行為的執法整改始終是清源行動的重點。據統計,清源行動開展以來,深圳共組織開展30多次大規模執法專項行動,查處6500多宗違法排水行為,完成了5000多家排水戶錯接亂排。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自清源行動開展以來,他們時刻保持打擊經營性排水戶和建筑工地違章排水行為的高壓態勢。而在去年的“大運之年”,深圳規范排水執法中采取“常規動作”、“應急動作”、“自選動作”相結合的“組合拳”方式,更是讓《排水條例》得到了充分施展,這其中“自選動作”則頗具新意。
記者了解到,“自選動作”主要包括該辦與其他單位部門的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如與市防洪設施管理處、市水務集團等單位建立聯動機制,及時解決洪湖公園西側2個排放口污水漏排入河問題;同時,還督促水務運營單位加強各條河流沿線截污泵站及截污管的巡查和清疏,在原有清疏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清疏頻率,確保泵站機組正常運行,防止生活污水溢流入河。
此外,還重點研究制定大運期間河道巡查制度,實行專人專職、專責專管,采取定期巡查(每周2次)及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原特區內各主要河流實施全面監管,對重點地段、重點河口派遣專人值守;與此同時,該辦還參與“迎大運水政執法保障行動”,加大執法查處力度,強化對河流沿線施工工地的排水管理,防止施工泥漿排入河道。
“這套‘組合拳’一經打出,就有效減少了違章排水現象。”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這些舉措在大運期間對深圳灣體育中心、寶安體育中心、龍崗大運中心等敏感區域主要排水戶及重點建筑工地的監管尤為見效,確保了大運會場館周邊區域的排水安全。
“看不見的工程”正在發揮作用
改善工程是“必經之路”
“比如污水處理,因為牽扯到經費投入,因為這個是看不見的工程,不像建設大橋大房子,很多縣市長興趣不是很高。”簡又新談到臺北淡水河上馬環保工程,因為經費問題也屢屢“碰壁”,頗感無奈。深圳的排水管網清源行動同樣也需要上馬諸多環保建設工程。不過一路走下來,雖有艱辛,但卻意義重大。
“雖然排水管網都埋在地下,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但改造的成果卻實實在在能感受到。”家住深圳市福田區通心嶺的老居民段大伯如此說道,段老的觸動與已完成的荔枝湖流域排水管網正本清源工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說,深圳“清源行動”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荔枝湖的水質比以前好多了。他說,這與排水管網的改造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實現雨污分流,除了行政動員、強化管理外,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工程投入才能對管網建設長期欠賬形成的“頑疾”進行手術切除。記者翻閱資料得知,在清源行動開展的第二年,即2008年,僅深圳市福田、羅湖、南山三區一年就有12個城中村完成排水管網雨污分流、公共設施綜合改造。而投資近1.2億元的荔枝湖流域及福田河流域上游梅林片區兩項清源行動試點工程已基本完成。在2007—2009年的經費數據統計中,深圳市各區、水務運營企業共計投入約3億元開展清源行動,如鹽田區,2008年該區發改部門預留了2400萬元工程改造專項經費;福田區安排1900萬元前期經費;羅湖區給每個街道撥付30萬元清源行動專項資金;南山區也安排了清源行動專項資金,并啟動了區屬物業清源行動改造工程……據統計,截至目前,深圳市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已累計投資近5億元。這些項目大多是拾遺補缺的小項目,對治污系統卻起著大作用,實現了源頭治理,甚至打通了“最后1米通道”,讓污水得到妥善處置。
小區內的雨、污水管網改造完善工程是看不見的非表面工程,卻切實提升了小區的居住環境,為此,通心嶺社區還給市水務局送上表彰錦旗。截至目前,深圳共創建排水達標小區1926個,污水收集率比2007年之前有較大提高,原特區內各主要河流如福田河、新洲河等流域的水質已明顯好轉,清源行動成效初顯。雖然這些項目不能造就宏偉的大橋、高聳的樓宇,但卻是市民身邊的貼心工程、宜居工程。
治理水污染,雨污分流是途徑,目標就是讓污水盡可能多地流入污水收集管網,并最終進入各個污水處理廠進行終端處理,這也是治污工程投資的重要內容。而深圳水務部門在過去的幾年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也達到空前規模,“十一五”期間,深圳全市新、改、擴建11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廠規模115萬噸/天,污水處理廠總規模達到267萬噸/天;深圳全市目前在建污水處理廠14座,總規模181.5萬噸/天;換句話說,明年深圳建成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將達到450萬噸/日。
與此同時,污水管網建設也全面鋪開,深圳一方面全力推進污水處理廠配套污水干支管網建設,讓污水有“出路”;另一方面結合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沿河截污,進一步截留收集漏排污水和初期雨水,讓污水能“收集”。截至目前,深圳共建成污水管道長約3527公里。
針對下一步的排水管網和市政污水管網建設,深圳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今年他們將按照已完成的《深圳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將422個小區的排水管網改造完善、37公里市政污水管網完善等內容列入其中,并表示這些工程將力爭盡早開工,早日見效。
“政府行動”逐漸變為“全民行動”
環保宣傳教育是“根本”
臺灣現在的環境治理主要靠什么?簡又新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始終強調一點,那就是環境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必須要給予教育。他認為,20多年來,臺灣在環境教育上做得很好,而民眾一旦覺醒,他就知道問題在哪里,他就會主動尋找答案。
在深圳的排水管網清源行動中,也始終強調市民環保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深圳市水務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市民既是水清岸綠的受益者,也是河流海灣“黑臭”的制造者:人們抱怨眼前的河水污濁,殊不知自家污水錯接直排河道;坐在餐廳享受美味,卻不聞未經預處理的菜渣廢油直排海灣……因此,要讓市民了解正確排水的重要性,讓清源行動成為全民參與、人人有責的一項社會活動。
記者了解到,清源行動開展5年多來,共投入宣傳經費上千萬元,針對市民開展環保宣傳,如在深圳衛視、都市頻道、財經頻道、娛樂頻道、898新聞頻率相繼播出多部清源行動公益廣告片,各類報刊有關清源行動的報道逾300篇;策劃了清源行動大家行、清源杯攝影大賽、“人水和諧”繪畫大賽、清源杯FLASH動漫大賽等系列大型主題宣傳活動;聯合市義工聯等單位,多次開展“攜手治理水污染,呵護你我家園”街頭宣傳;進校園開展“我家的污水流到哪里去了”環保教育;進入社區進行“雨污分流從我家做起”知識普及;在深圳水務網開設清源行動專欄,反映清源工作動態;舉辦了數十場清源行動專項培訓,提高清源工作效率……隨著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教育網絡不斷擴大,市民的環保意識正逐步加強,清源行動也由最初的“政府行動”逐漸轉變為“全民行動”。
該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時期,深圳將結合城市更新、城中村綜合整治與舊住宅小區整改,繼續開展正本清源建設,規劃對原特區內1362個小區實施正本清源改造。同時完成了《深圳市排水小區(單位)名冊》編印工作,明確了原特區內排水小區的名稱、地址及數量,為今后制定排水達標小區創建工作年度計劃提供指導。
記者了解到,在小區排水達標創建過程中,有專門工作人員與相關單位對口銜接,加強技術指導,做到“有訴求、快反饋,有問題、速解決”,加快了各區開展排水達標小區創建進程。彭書郁認為,深圳這么多小區能實現創建達標目標,除了深圳水務局相關職能部門大力度實施該項工作,還與深圳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是分不開的。他說,深圳的清源行動是在全民發動的基礎上,比較容易地貫徹了排水的要求,因此更加凸顯了“環保教育”的意義。
此外,在繼續開展排水達標小區創建工作的同時,深圳還將推進原特區內公共機構開展清源行動。公共機構是指特區內全部或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深圳市清源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共機構要成為節能減排、規范排水的表率,是開展本部門(單位)清源行動的責任主體,其所屬的辦公樓或小區應全部創建成排水達標小區,此項工作將爭取在今年底前完成。
“(我們)將探索以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市民和部門參與排水管網清源行動中。”據深圳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市清源辦與市住房建設局、物業管理協會加強合作,制定了《物業服務企業開展排水管網清源行動工作方案》。作為物業服務企業開展清源行動的指導文件,該方案旨在通過借助物業協會的便利條件,聯合發動物業服務企業積極配合排水達標小區創建工作。當然,對于排水達標小區創建工作,深圳市清源辦負責人還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創新工作方法,積極探索以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相關單位積極參與創建活動。
“清源行動”
任重道遠
觀察
“清源行動是治污之本,清源在于行動,清源行動任重道遠。”早在深圳清源行動開展首年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初,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銳鋒就如此強調。事實上,在深圳開展清源行動的這5個多年頭里,深圳通過推行排水許可、完善改造地下管網以及創建排水達標小區等具體、有效舉措,為水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作出基礎性的貢獻。
成績固然可喜,但未來卻依舊任重道遠。在筆者看來,在城市管理日益追求精細化,追求“深圳質量”的今天,深圳的排水管網清源行動則更應該持續加大力度開展,更應該向縱深方向推進。無獨有偶,筆者在翻閱新加坡、香港等先進發達城市的城市管理成功經驗時,在追求城市發展的質量同時,無不在排水管網上花力氣、下苦功。可以說,深圳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更需要排水管網清源行動的持續高效推進。
目標雖已明確,但困難卻不少。筆者了解到,在排水管網清源行動中,對清源行動起重要支撐保障的小區排水管網改造缺口就很大。翻閱相關資料獲悉,據統計,深圳全市有效路網長度約為5362公里,需要配套污水管網約7000公里。截至2010年末,全市僅建成市政污水管道約3527公里,尚有3000多公里的缺口。這些污水管網的缺口也將直接影響清源行動的實施效果。
與此同時,深圳雨污混流的現象依舊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現有城中村農民房或其他私人自建房超過35萬棟,總面積約1.2億平方米,占全市住房總量的49.1%,這些粗放式建設造成了排水設施混亂,因此城中村及自建房普遍存在著雨污混流、錯接亂排現象,改造難度大。
此外,囿于多年來原特區內外財政投入的巨大差別,原特區外地區的很多污水支管都不完善,這直接導致一方面大量污水仍然混接入雨水管網或是直接排入河道內,污染河道水質;而另一方面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水質、水量則達不到設計要求,造成污水處理廠低負荷運行,難以充分發揮效益。
一邊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所必需,另一邊卻是清源行動持續開展的困境。如何平衡解決考驗著深圳市相關部門的執政智慧。筆者以為,要想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首先是相關部門仍需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其次則是,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讓市民繼續支持理解配合清源工作。這里說的“支持”,既需要市民對清源行動積極配合,更需要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規范排水的意識。正如我國資源水環境專家、清華大學錢易院士所說,雨污分流不是“建”出來的,而是“管”出來的。
總而言之,深圳排水管網清源行動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可喜的是,深圳水務部門正在多措并舉,實施新一輪排水管網清源行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深圳的排水管網雨污分流的成功經驗將為深圳城市發展增添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