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低碳環保已經成為政府和企業的共識。在這里,雨水、污水經過處理后,不再是沒有用甚至是會造成污染的“廢水”,而是“堂而皇之”地流進生產線、流進綠地,成為寶貴的“資源”。
亦莊,這塊完全建立在工業基礎上的開發區,卻在高科技、高投入、高度規劃的幫助下,讓水再度形成一個個的大小循環,給北京節水技術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模范樣本。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如注,城里到處看“海”。
這場大雨對于中芯國際負責水務的助理總監姜鐳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7·21暴雨,廠區基本沒積水,大小雨水池都滿了。”
中芯國際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生產集成電路的電子企業,姜鐳說,2002年企業入園時,就考慮到了循環用水問題,“我們的理念是,能收回來的水就盡量收回來。”
在開發區,低碳環保已經成為政府和企業的共識。
在這里,雨水、污水經過處理后,不再是沒有用甚至是會造成污染的“廢水”,而是“堂而皇之”地流進生產線、流進綠地,成為寶貴的“資源”。
綠色發展從規劃圖紙上做起
“7·21”暴雨,也讓做排水出身的龍瑩潔捏了一把汗。作為亦莊開發區城市規劃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龍瑩潔深知亦莊位處北京排水的下游、地勢低洼,再加上工業工地比例大、硬化面積比例高,這么大的雨,亦莊能不能挺過去?龍瑩潔特意出門到亦莊各處看了看,有積水,但普遍在20至40厘米,“海”無跡可尋。
暴雨襲來,為何這個遍布工業設施的低洼地能安然度過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分局局長陳曉君給出了答案,關鍵在于排水管道的規劃和管理。
地下管道設施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在中國,目前多見的現狀是,老城的地下管道規劃往往隨著快速發展的城市變得毫無章法,管道改造也因多種限制只能小修小補。
作為開發區,亦莊沒有“負擔”,輕裝上陣,“先規劃,后建設”。
在龍瑩潔的辦公電腦里,有一份份黑色背景、彩色管道的規劃模型,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管道。建園前,規劃部門便對開發區的雨水、污水、中水、供給水、熱力、電力、能源等管道進行了設計,綜合考量了園區水循環利用的需要。地下鋪設好管道后,施工方再鋪上道路。再之后,企業才搬進來。有一些管道,需要隨著園區建設慢慢添加,如再生水管道。對此,道路底下留出了空間,防止出現“改造難”。
“廢”水利用再生水流向生產線
開發區的地下管網中,有4條和水有關。
在管道規劃圖紙上,供水、污水、雨水這3條管道,沿著道路的方向呈網格狀,惟有中水管道是一條南北方向的長直線,很是突出。
管線的一頭連著開發區北側的小紅門污水處理廠,另一側連接著開發區路東區一家低調的廠房,東區再生水廠。
走進再生水廠,便可見一座碩大廠房。廠房內,兩側是兩排巨大的過濾裝置,時不時有“嘩嘩”的水聲傳來,污水進入一根根細小的過濾管道,從納米級別上進行過濾,將精度在0.1微米以下的污質去除掉。
博大水務生產運行部負責人張子瀟說,過濾管道中的過濾膜口徑為納米級,不管進來的是什么水,處理后都可以達到純水的概念。最終,這些水會流向附近的電子企業,用于“洗滌”電子原件。
這種過濾技術很先進,與太空中對宇航員汗液和尿液的循環處理技術類似。究其原因,與亦莊電子企業的用水要求有關。
電子工業對水的要求很高,和生活用水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張子瀟說,水中有很多離子,有導電性,會對電子元件發生干擾。電子企業的用水屬于納米級別的超純水,比飲用水“干凈”很多。
雨水循環“花大錢回收小雨點”
在姜鐳就職的中芯國際,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也無處不在。
這家企業一半廠區是工廠,三分之一是綠地,其中一塊綠地有1.3米×3.9米的地下空間,這是建廠之初便預留的小雨水池,能收集800立方米的雨水。
在廠區停車場綠地地下,還有一個1800立方米的大雨水收集池,下雨時,小雨水池的雨水通過水泵傳到大水池,過濾處理后再用于綠地澆灌。從2004年開始做雨水回收,這個系統一共回收了8萬噸水。用現在的自來水價格來算,就是46萬元。
“對我們來說,省下來的這點水錢沒什么。”姜鐳說,僅一個小蓄水池就耗資上百萬。“但我們算的不是經濟賬,而是更長遠的環保賬。”
在中芯國際,除了雨水回收系統,還有其他的水循環系統,一套冷卻比較干凈的水用于沖洗廁所,一套將生產沖洗的排水進行回收,處理后繼續用于生產。
在亦莊,像中芯國際這樣“花大錢回收小雨點”的企業比比皆是,下凹式綠地、滲透鋪裝、雨水花園等雨水蓄洪設施也是隨處可見。
節能降耗政府企業有本“綠色賬”
在遍布企業的工業區,做到節約用水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京東方8.5代線每天需要用水3.3萬立方米,因此,開發區在東區靠近京東方的地方,建設了東區再生水廠。
在東區再生水廠,每天一期工程進來5萬噸的污水,在一定的損耗之下,能排出2萬噸的新水,幾乎全部供給京東方使用。隨著京東方八代線的開展,再生水廠正在試運行的二期工程將能每天再生產2.5萬噸再生水。
在再生水廠的幫助下,京東方實現了使用80%再生水的環評要求。
對于京東方來說,使用再生水也讓企業省下了一筆不小的資金。目前,普通的工業用水為6.21元一噸,再生水的水價則為5.1元一噸,今年下半年再生水水價進行了調整,漲至5.5元一噸。國家政策的支持,使得京東方每年可以省下220萬元的“買水錢”。
算上核心區另一座再生水廠,去年開發區生產了500萬噸的再生水,相當于兩個半昆明湖。
正是由于對低碳環保的持續投入和不懈追求,開發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綠色“答卷”:萬元工業總產值水耗1.61噸,為全國最低,是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級工業節水示范區。
在陳曉君看來,開發區從建設初期至今,從企業到政府,都有強烈的節水意識。“少用自來水,多利用再生水,盡可能留住天上來的水,這已是亦莊人的共識。”陳曉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