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義臺萬養殖公司的沼氣設施

▲洪雅現代牧場的干糞處理車間
在四川省洪雅現代牧場,6500頭的奶牛存欄量讓到訪的荷蘭專家驚嘆不已,這是荷蘭平均規模的100倍,也是他們最大規模養殖場存欄量的10倍左右。
巨大的養殖規模背后,龐大的糞污產生量也給企業帶來了壓力。就全國而言,要做好畜禽污染防治,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日前,來自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國際司、對外合作中心、中國環科院、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以及荷蘭基礎設施與環境部、瓦格寧根大學等單位參與中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政策和技術交流項目的官員和專家在四川、貴州進行考察,與當地環保部門、養殖企業等一起探討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問題。據介紹,這一項目是環境保護部同荷蘭基礎設施和環境部首次在畜牧業環境政策領域開展的積極對話和交流,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項目旨在通過加強兩國政府間以及學術機構之間的交流,借鑒和學習荷蘭在畜牧業環境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技術,促進我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推動《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的落實以及將由國務院頒行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實施等提供支持。
畜禽污染治理難在哪?
COD 排放量占農業源的96%,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2%
2006年以來,我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穩定在30%以上,畜牧業已經成為一些地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主要來源。據統計,2010年我國豬、牛、家禽年末存欄量分別達到月4.6億頭、1.1億頭和53.5億只,保持了持續增長趨勢。
龐大的養殖總量背后,是嚴峻的環境壓力。根據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農業源COD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3.7%,其中畜禽養殖業COD排放量占農業源的96%,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2%。
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副調研員孔源博士表示,畜禽養殖污染物總量減排是我國農業源污染減排工作的重點,在國家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國在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方面的監管工作和制度建設起步較晚,相關的監管和法律體系亟須建立和完善。近日,環境保護部聯合農業部發布了《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對到2015年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此外,歷經8年多的努力,《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工作也有突破性進展,2013年有望發布實施,將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序深入開展提供更為可靠的法律依據。
反觀荷蘭,在發展過程中也曾面臨類似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荷蘭的畜禽養殖業快速增長,也帶來了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一系列問題。為治理畜禽養殖污染,荷蘭采用了“胡蘿卜+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強制推行低排放畜禽舍、低污染糞便貯存和利用方式,推行農田養分管理;另一方面,對養殖企業實施減排措施給予相應的補貼。與我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目前仍著重于水污染物控制不同,荷蘭現在更多措施和技術已經指向了包括臭氣控制在內的更高水平環境管理,這對國內管理部門和企業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分散養殖很頭疼
應注意養殖企業的規模和布局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養殖企業,洪雅現代牧場在糞污處置方面也下了大力氣。記者了解到,牧場配套了沼氣發電設施,沼渣用于墊牛臥床及有機肥生產,沼液部分還田,部分采用二級生化模式進行處理。
當地環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現代牧場這套二級生化處理裝置投資2000多萬元,處理成本大約9元/噸。“因為投資和運行成本較高,這種二級生化裝置僅適用于大型養殖企業,對于養殖散戶還沒有太好的辦法。”
四川省環保廳農村環境保護處處長陳維果表示,“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將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在全過程、全要素污染防治的基礎上,實現種養平衡、資源利用、糞污消納和總量減排。
“八山一水一分田”,這是貴州的地貌特點,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導致其畜禽養殖業布局相對分散,經濟實力差、管理水平低的中小規模養殖戶是養殖業的主力,給畜禽污染治理增加了難度。貴州的畜禽養殖行業以養豬為主,占畜禽養殖業的87%,牛僅占5.7%。為了用水方便并規避污染導致的糾紛,很多養殖場都遷到了遠離人類活動的山區、水源上游,用貴州省環保廳副廳長瞿麗雅的話說,“豬都上山了”,更增加了環境風險和監管難度。
近年來,貴州陸續投入資金30.4億元,進行畜禽場沼氣工程建設,這也是目前當地進行畜禽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瞿麗雅表示,沼氣發酵方式可有效實現糞污的無害化,還能解決部分能源問題,但是技術還需不斷改進,尤其是冬季氣溫較低時,發酵單元工況不理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2011年,貴州對全省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的養殖規模、產排污強度、污染物處理模式等進行了全面調查,掌握了第一手數據。瞿麗雅認為,應推動畜禽養殖的適度規模化和集中化,這樣便于治污設施的建設和更好地發揮作用,也有利于進行集中高效的管理。
在考察了四川和貴州的幾個養殖場后,荷蘭基礎設施與環境部項目官員KajSanders認為,要保證糞肥利用率的最大化,需要注意養殖場的規模和布局,一方面,養殖場規模越大,糞污處理會更高效更經濟;但另一方面,如果規模過大,受限于附近土地的消納能力,更多的糞肥需要外運,運輸成本的增加會直接影響糞肥利用。
為啥提倡種養平衡?
畜禽養殖的糞污得到充分利用,解決污染問題
建沼氣池,是目前國內很多畜禽養殖場進行廢物處理的方法。此次中荷專家在四川、貴州考察的5家養殖企業都建有沼氣池,規模較大的企業還配套了沼氣發電設施,但如何實現沼渣、沼液的利用,是讓一些養殖場頭疼的問題。
位于四川省邛崍市的金利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某養殖場現存欄種豬650頭,仔豬、商品豬存欄6000余頭。公司以沼氣為紐帶,建立了集清潔能源生產、沼氣發電、沼渣沼液綜合利用與達標處理于一體的糞污處理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工程。這一工程可日處理豬糞20噸、豬尿20噸、沖洗廢水150噸,年產沼氣10萬立方米、有機肥800噸,其中80%的沼氣用于發電,年發電量12萬千瓦時。
據介紹,此養殖場采用干清糞方式,干糞用于生產有機肥,污水進入集水池,經過固液分離去除懸浮物后進入厭氧消化池,發酵產生沼氣。但由于附近沒有足夠的農田能消納利用產生的沼液,養殖場還要利用氧化塘和人工濕地的形式處理部分沼液。記者在現場看到,公司人工濕地采用了三梯九級的模式,利用自然坡度實現梯級落水,選用蘆葦等吸收污水中的養分,最終實現達標排放。
作為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四川省邛崍市也面臨著巨大的畜禽養殖污染壓力,但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大緩解了污染和產業發展的矛盾。對于大型養殖場,主要通過建設沼氣池、氧化塘、人工濕地等好氧厭氧設施來解決。在肉雞、生豬養殖中引導養殖場使用生物發酵床技術,即在雞舍、豬舍中鋪上鋸末、谷殼、米糠等墊料并接種特定菌種,通過生物作用實現糞便的降解,從而實現污染物零排放,兩至三年后廢棄的墊料經過處理還可作為有機肥還田。
為提高利用效率,當地還大力推廣種養平衡的模式,即要求養殖場依照養殖規模備一定的土地,將廢棄物轉化成有機肥、沼渣、沼液,用于種植牧草或果蔬,實現廢棄物的就地就近綜合利用,既提高了效益,又減少了污染。
在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百民鴻養殖有限公司種養結合的模式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基地占地4萬平方米,其中畜禽圈舍占地8000平方米,其余為果樹、蔬菜基地。在接待考察團一行時,公司總經理趙庭武一邊招呼大家吃水果,一邊介紹說,養殖場糞污會通過發酵產生沼氣用于供能,產生沼渣、沼液則用于果樹、蔬菜的生產。
趙庭武告訴記者,公司生豬年設計出欄量為1萬頭。為進一步提高糞便的綜合利用率,提升基地的綜合經濟效益,他計劃下一步承包周圍1000余畝土地種植水果。
這是一個典型的種養結合模式,也是讓畜禽糞污物盡其用的有效方式,但不是所有的養殖場周邊都有足夠的土地對糞污進行消納。一些地區由于養殖場不能配備足夠的土地來消納利用糞污、沼液、沼渣等,或沼氣等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導致不少資源被浪費甚至形成環境污染。
調查顯示,相對于我國各省的實際養殖量,還是有充足的環境容量用于發展畜禽養殖業,這也間接說明,造成畜禽養殖污染的原因并非產業過剩,其根源是產業布局不合理,種養脫節。如果能夠實現區域化的種養平衡,將有利于畜禽糞便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將得到很大緩解,但我國畜禽養殖業要全面達到這種狀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能否把畜禽糞污看作營養物質?
畜禽糞便含有豐富養分,起著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
荷蘭畜禽養殖在發展過程中也曾面臨嚴重的糞便污染問題。KajSanders介紹了荷蘭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另一種視角,他說:“如果把畜禽糞污看作污染加以治理,則會造成大量養分物質的浪費,而生產人工肥料還需要使用大量能源和資源;如果把畜禽糞污看作養分物質,將其投入農業生產,可實現養分物質循環利用,則可節約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據荷蘭專家介紹,荷蘭正在大力推動用糞肥替代化肥,而且,為了盡量提高糞肥利用率,應對土地的養分需求進行科學計算,并依此對畜禽養殖業布局進行科學調整。
據介紹,畜禽糞便含有豐富的養分,除含有大量有機質和氮、磷、鉀及其他植物必需的養分物質外,還含有各種生物酶(來自畜禽消化道、植物性飼料和腸道微生物)和微生物,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有著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的數據顯示,我國規模在萬頭(只)以上禽畜養殖場達8萬多個,每年產生的糞污總量超過20億噸,此外還有沖洗水和屠宰污水等約10億噸。據測算,2010年,我國畜禽糞便產生量已達45億噸,其中含有機氮、磷量分別為1597萬噸和363萬噸,相當于我國同期化肥使用量的78.9%和57.4%。《化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化肥表觀消費量為6273萬噸;預計2015年的化肥消費量將達到6610萬噸,制造肥料的能源和資源消化將進一步增加。
有機肥養地好,為什么農民不愿意使用呢?孔源指出:一方面,現在農村很多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種地的多是婦女和老人,不能滿足施用有機肥的勞力需求,所以他們更傾向于使用方便、見效快的化肥;另一方面,國家對化肥生產、運輸、銷售、使用等各個環節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這也促使化肥的使用占有相對優勢。
要解決增加有機肥使用的問題,孔源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予有機肥至少不低于甚至高于化肥所享受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大家多施用有機肥。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的FerryLeenstra教授告訴記者,在荷蘭,奶牛場的土地多為農場主所有,奶牛糞便多用于農場自身,大約每公頃土地消納兩頭牛的糞便。豬、禽、肉牛、羊等的糞便則通過處理制成糞肥,然后運到果園等種植基地施用。“因為豬、牛糞肥的養分含量和經濟價值,決定了其運輸距離不能太長,最好在200公里以內。”
她還介紹說,在荷蘭,處理糞污是養殖場的責任和義務,如養豬場,其8%的收入用于糞污處理。而農場接收糞肥則可成為一個收入來源,每接收一噸畜禽糞便則可獲得5~10歐元的政府補貼。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四川、貴州等地都已經對畜禽糞便綜合利用項目逐漸加大扶持力度。貴州還對沼液、沼渣轉化葉面肥、高效有機肥技術研發等提供支持,著力解決畜禽養殖業糞肥、沼液、沼渣與有機肥需求之間“銜接鏈條”不連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