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 11月6日,施工人員在湖北省保康縣清溪河堤壩修建工地上對堤壩進行除險加固。

這是正在緊張施工的江西省鄱陽湖區二期防洪工程——鄱陽縣畬灣聯圩除險加固工程現場

11月24日,小農水重點改造項目——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徒山灌區主干渠正在緊張施工中。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國年平均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與世界先進水平0.7至0.8有較大差距;不少地方水資源開發過度;水體污染嚴重,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46%。”這組數據反映出我國正面臨復雜的水資源形勢,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要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需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把建設節水型社會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今年年初,《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發布,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這對水資源開發與利用來說是個“緊箍咒”。
一年來,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在省級行政區進行分解;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四項制度”逐漸完善;按照“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基本完善”的目標,以包括中央、流域、省級40個信息平臺和規模以上取用水戶、重要水功能區、省界斷面等1.4萬個國控監測點為重點建設內容,全面啟動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開展了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工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任務仍十分繁重。要以加快建立全覆蓋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為重點,逐級落實水資源管理責任制;以建設水資源管理系統,制定水資源監測、計量、統計辦法為重點,加快建立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以加快節約用水、地下水管理等立法為重點,加快完善水資源管理法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