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東莞市水務局在接受媒體的集中采訪時,副局長鄧偉斌就水鄉片統籌發展的涉水思路、8大水庫劣V類的治理、內河涌除黑臭、污水處理費缺口2.73億等熱點話題展開闡述。鄧偉斌表示,水鄉是東莞的西伯利亞,用當地經濟支撐起治污投入是做不到的。因此,建議政府和地方財政實行轉移支付,政府出面來加強融資調度。
水鄉統籌發展涉水規劃 已確定“六水”措施
東莞大力統籌發展水鄉區域是當下的熱點問題,市水務局負責編制水鄉地區水系綜合規劃和統籌水鄉水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
鄧偉斌說,落實水鄉統籌發展中的涉水部分的整體思路,已經經過了3輪調研,大概會在本月底拿出實施細節的初稿。
根據市委、市政府“打造廣東省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示范區”的定位,通過對水鄉進行現場摸底,再征求專家和省水利部門意見后,確定了水鄉治水工程的“六水”措施,即水通、水清、水動、水美、水合、水興。具體來說,就是圍繞5個水內容展開,即水安全,水環境,水保障,水經濟,水文化。
水安全分為內連和外擴。內連就是通過疏浚和互通,將水鄉的水系打通,提升水鄉水系的水循環;外擴是利用現有的地勢拓展水庫、魚塘,構建水鄉濕地,提升水鄉地區的水容量。
鄧偉斌說,水鄉的水系分割得很厲害,零零散散,將通過堤圍的建設使水系連成片。
水環境分為截污和內補,首先就是讓污染源不流入內河涌,修復水生態;內補先是通過污水廠,提升水質,補充好水。同時加強外水的統籌調度。
水保障要堅持拓源,鄧偉斌說,水鄉片的水資源有限,90%都來自東江,暫定的目標是單源供水,多源補水,利用江庫聯網,將橫崗水庫作為水鄉片水源補給。
水經濟就是水資源的整合,融資創新。水文化由規劃局牽頭,但是水務局也在參與,目的是突出水鄉特色文化,將水鄉的優秀傳統與水鄉的水生態進行融合。
污水治理涉及種種困難,鄧偉斌說,通過調研,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水鄉長期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水鄉的水污染問題已經積重難返。
水鄉的污染特點是點源污染,水鄉建筑都是依水而建,家家戶戶都在污染,污染源隨時都可以進入內河涌。同時,水鄉的與水有關的基礎設施也非常薄弱。
他說,水鄉是東莞的西伯利亞,用當地經濟支撐起治污投入是做不到的。治理水鄉不缺思路,缺的是錢。”鄧偉斌說,因此應加強資源整合,增加治水投入。
因此應加強融資創新,改善水鄉的經濟環境,確保水鄉后續和可持續的治水投入,因此,建議政府和地方財政實行轉移支付,政府出面來加強融資調度。
8水庫劣V類、垃圾滲濾液雨季溢流非常棘手
八大水庫水質目前處于劣V類,將通過江庫聯網來解決。
鄧偉斌舉例說,原來深圳的鐵崗水庫是劣五類,重金屬超標,污染嚴重,最早的判斷是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水庫。深圳原先投入20-30億,但現在工程措施投入可能要達到200億元,通過10年的治理之后,水質目前已經提高到II-III類,這是一個治理水庫的典型案例。
他說,東莞與深圳在地形地勢、人文環境、產業結構方面類似,因此水務局對劣V類水庫的治理很有信心,通過應用鐵崗水庫治理經驗,將通過工程措施來進行治理。
鄧偉斌說,工程措施的建設是越早投入越好,越早見效。但是要采取綜合措施,除了水務局全局的力量,更需要政策的力量來引導,齊抓共管才能實現治污效益。“這其中涉及土地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布局等等,工程措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靠一個部門是解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