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季太湖藍藻暴發,百萬無錫市民恐慌性搶水的場景記憶猶新。5年過去了,700億元投入治理有沒有重現“太湖美”?記者近日走訪藍藻濫殤之地一探究竟。
“蔥綠”生活
“大嫂,青蔥多少錢一斤?”
“一塊五,運到無錫城能賣四塊。”周鐵鎮沙塘港村村民杭建英,正蹲在一個引太湖水的小池塘洗蔥。
“藍藻還有么?”
“藍藻歷史上就有。那年天氣悶熱泛濫了,這幾年政府鐵腕治污,水質慢慢恢復了,不然也不敢用它洗蔥。”66歲的杭早華接過話茬。
5年前太湖藍藻暴發,臨湖的周鐵鎮是重災區。隨后這里刮起“治太”勁風,大量化工企業關停。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朱鐵軍表示,5年來,全省累計關閉化工企業4000余家,取締、遷移畜禽養殖近2000處。省里每年拿出20億元專項引導資金,地方新增財力10%至20%用于“治太”,全社會共投資700億元。
“河長制”
“‘治太’中我們創新經濟杠桿,提高排污收稅標準,推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綠色信貸、環境責任保險、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朱鐵軍說。
除了生態補償,“河長制”是記者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詞。
“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常州市武進區環保局長張龍說。武進地處太湖上游,水網密布,從區長到鎮長分別是大小河流的河長。
“現在群眾生態觀念強了,哪條河黑了臭了,立馬給環保局打電話。我們立即聯系河長,及時查明原因并解決問題。”張龍說。
黨政領導擔任河長,推動力超過部門,將“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落到了實處。
“手心”與“手背”
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江蘇百千河長的心聲。
5年來太湖沒再大面積暴發藍藻。
“從環保干部到黨政干部,我認識到發展與環保如同‘手心’與‘手背’,不可偏廢。經濟搞不好老百姓不答應。沒有藍天綠水,老百姓也不答應!”從常州市環保局長調任武進區委書記的周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