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和過度砍伐、開墾造田、圍湖種地、過度放牧、無度開采等自然和人為諸多因素,使我國“澇則洪水泛濫、一片汪洋,旱則河流干枯、赤地千里”。我國的水資源減少加速,而需求倍數增長,己形成惡性循環,水資源缺乏全面告急,向我們亮出了“紅牌”。水的危機已到了最嚴重的時刻,危及國家盛衰、民族興亡,是關系到民生的重大問題。當前GDP的增速可以減慢,樓宇可以少蓋,道路可以少修,汽車可以少造,汽油可以不燒……唯獨水資源的搶救刻不容緩。
一、原始森林所剩無幾
解放幾十年來,由于無計劃的亂砍濫伐導致1998年的長江洪水。國家下令禁止砍伐樹木,林業局也從砍樹轉為種樹護林,豈不知原始森林已砍光,所剩無幾,代價慘重。雖然我國森林覆蓋面積近些年有所提高,但都質量不高,涵水保水的能力差。
二、河流流量明顯減少
就拿途經我家鄉的黃河來說,解放后由于無計劃砍伐樹林、耕草種田、過度放牧等原因,今天的黃河在甘肅靖遠段近60年減少大約四分之三,在黃河源頭瑪曲縣減少約二分之一。長江上游也由于過度采伐,水土流失嚴重,長江的水一年四季已變成了黃的,成為第二條黃河。長江的流量也明顯減少,2011年長江水位為歷史最低,由于長江流量的減少,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容量減少甚至見底。除黃河、長江外,還有淮河、海河、灤河、遼河、塔里木河、赤水河、石洋河等流量也明顯減少甚至枯涸。北京、河北的所有河流已基本干涸。
三、雨量明顯減少
2011年入汛以來,昆明市降雨持續偏少,氣溫連續偏高,土壤墑情下降,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伏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7省市平均降水量為近60年以來同期最少。對華北地區來說,近50年氣溫升高,降水減少。北京去年入冬以來,未見一場大雪,其嚴重性可想而知。
四、濕地顯著減少
截至目前全國各類大小湖泊消失了上千,眾多濕地水質逐年惡化,不少濕地生物瀕臨滅絕,約1/3的天然濕地存在著被改變、喪失的危險。
五、地下水到了極限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一種自然儲備方式。它作為水資源的庫存,主要是應急備用,不能過度開采。但是長期以來,全國各地大量開采地下水,把它當作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普遍做法,其危害是極其嚴重的。華北地區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地面下降超過200毫米的區域達6萬平方公里,占華北平原面積的近一半,地下水超采達1200億立方米,相當于200個白洋淀的水量。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更嚴重,華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計已近2000億立方米。因此地下水普遍超采是水資源危機進入極端惡化的標志。
六、水資源污染嚴重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污水處理落后和滯后,導致我國污水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最近,中國水利部門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
七、水資源浪費嚴重
水資源浪費主要表現在用水效率低,尤其是缺水的地方,效率更低。一方面,中國的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可用水更加緊張。
八、荒漠化程度嚴重
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有260多萬平方公里屬荒漠化地貌,荒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7.4%。有4億人口常年受到風沙危害。荒漠化從甘肅、青海、四川、新疆、內蒙向其他省份擴大。
人類對大自然破壞要得到應有的懲罰和報復,其報復期為30-50年,現在是全面報復期,降水量的減少,河水的斷流,沙化程度出現一年比一年嚴重,我們已感受到了大自然報復的威力。水資源的拯救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從退耕還林、種草種樹、建造濕地湖泊、生態移民、補充地下水、限制并禁止地下水的開采、興修水利、節約用水、提高水價、海水淡化,合理使用水資源等方面實施。特提以下建議:
1、建議把水資源的拯救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要引起全黨、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將水資源作為國家經濟發展及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將水的供求以及開發利用優先納入國家和地方的發展計劃和規劃。國家對水的搶救要采取果斷、有力、強硬措施,集全國的人、財、物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2、加強水危機宣傳教育,讓全黨和全國人民都立即行動起來,重視水資源的保護。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的農業、節水型的工業及節水型的社會,開展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把節約用水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3、加強江河水源涵養營造和保護,加大種草種樹、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工程。凡是江河源頭居住的農牧民盡可能搬遷,或國家給予足夠補償,重點解決當地農牧民的生活、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問題,讓他們從事封山育林,種草植樹,保護生態的事業。切斷貧困—生態破壞—貧困的惡性循環鏈,遏制人為破壞,尤其是青藏高原要嚴格禁止砍伐樹木和采挖藥用植物,讓脆弱的草原林地靜養生息、恢復元氣。
4、立即限制或停止地下水的開采,防止由于過度開采導致的雨量減少、沙化的加劇及土地的退化。
5、加大濕地、湖泊再造工程。盡可能讓江河水少流入大海,將其部分截流再造濕地和湖泊,補充地下水。
6、西部是我國水資源的重要區域,開發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國家要加大補償力度,放緩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7、加強各類水源的保護。在河、湖、水庫等水源周邊嚴禁建立污染環境的企業,己經建的企業要通過技術改造使各類排放物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8、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大幅提高水價,水價要實行“按成本計價、超計劃用水加價”的辦法。盡快提高目前城鄉供水價格。開征水資源費,實行水資源的有償開發利用。
9、加快海水淡化的研究和應用。
全國十一屆政協委員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臺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王承德
二○一二年三月六日
附件:
我自200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已于2008年提交“拯救淡水資源刻不容緩”;2009年的“黃河流量急驟減少,拯救黃河刻不容緩”;2010年“再呼黃河流量急驟減少,拯救黃河刻不容緩”;2011年“再呼拯救淡水資源刻不容緩”的提案。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關注,但我感到對其嚴重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投入較少、措施不力,水危機的嚴重勢頭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已向我國亮出了“紅牌”。因此今年我將對這一問題重新提出,希望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水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本,是人類賴以生存須臾不能離開的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我國是全球13個最貧水國之一。盡管水資源總量達28124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6位,我國每年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60立方米,僅為世界的1/4,位居全球第121位。我們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水危機不僅威脅工業、農業生產、居民飲用,而且影響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成果鞏固、國民經濟的發展繁榮,因此,拯救水資源刻不容緩。
一、原始森林所剩無幾
位于三江源頭的甘肅甘南、青海玉樹、四川阿壩地區的近幾十家林業局將三江源頭的原始森林基本砍光;素有林海之稱的長白山原始森林,是我國的最大林區,現已正在被荒山禿林所替代;伊春林區年產林木500萬立方米,當地居民每年消耗300萬立方米;黑龍江森工總局所屬的40多個林業局的樹木,四分之一已枯竭,剩下的也維持不了多久;東北的天然屏障也眼看要“灰飛煙滅”;茂密的西南林區也正在大片消退;新疆大片胡楊樹已被砍光。
二、河流流量明顯減少
黃河流域諸水系20世紀60年代徑流量最大,此后徑流量一直減少。20世紀90年代平均年徑流為127億立方米,而2002年達到歷史最低點72億立方米。從1972年到1998年27年間,黃河下游有21年出現斷流,1997年斷流221天。隨著氣候變化,2000-2010年的10年間,黃河徑流量在逐年下降。受持續干旱少雨天氣的影響,最近50年,中國大于10平方公里面積的湖泊減少1000個,干涸的面積4326平方公里,萎縮的面積9570平方公里,減少蓄水516億立方米,平均每年有20個湖泊消失。北京的永定河、孫河、南旱河、潮白河、西壩河、亮馬河、蓮花河、大羊坊河、涼水河早己干涸。河北的白洋淀等37條河流大部分己干涸且人均水量已降至世界人均的1/30。
三、雨量明顯減少
2010年上半年貴州、云南、重慶、湖南出現大范圍的少雨干旱,全國告急。截至2011年11月10日,昆明市平均降雨量581毫米,比去年同期減少198毫米。北方的雨量減少一年比一年嚴重,就拿我家鄉靖遠縣靠天吃飯的曹峴、若笠、石門、興隆、雙龍、永新、高灣等鄉鎮來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年干旱,甚至顆粒不收,人畜用水十分困難,大部分農民搬出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2009年春季北方大旱,100多天未見雨雪,達到38年來的最長紀錄。甘肅、陜西、山西、山東受旱面積達1.37億畝。2011年我國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0年來最低。
四、濕地顯著減少
濕地是水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濕地可以起到調洪、蓄積營養物質、存儲碳元素等作用。中國濕地提供了2.7萬億噸的水,占全國可利用水資源的96%,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物種的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濕地開墾面積達1000萬公頃,全國沿海灘涂面積已削減過半,黑龍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澤失去近八成。根據官方的數據描述,中國現存自然或半自然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3.77%,遠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且面積下降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五、地下水到了極限
我國約有300多大中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給生產、生活之用。2011年全國超采區的面積已達19萬平方公里。由于農業灌溉和城市農民工業生活大量采用地下水,導致地下水嚴重匱乏,并現以每年1米多的速度下降,出現地面沉降,形成漏洞,如河北、山東、天津、上海等部分縣市地面下陷。北京、天津、滄州等地最為嚴重,上世紀70年代至今,滄州大約沉降2.4米。月牙泉的水位由10米深降到2米,面積由22畝減縮到8畝。如果依靠自然循環來補給這些地下水,至少需要萬年以上,因此地下水普遍超采是水資源危機進入極端惡化的標志。
六、水資源污染嚴重
據調查,近幾年來我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立方米,其中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已造成我國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不能飲用的河水,占七大水系的近40%河段和流經城市的78%河段,許多河流己無法讓魚類繼續生存。中國的水污染己從點向面,從城市向農村、從大江大河向小溪流擴散。
七、水資源浪費嚴重
農業用水是我國用水的大頭,約占總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占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的1/3左右,多半損失在送水過程和漫灌之中。工業上,我國萬元產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發達國家卻僅有100多立方米。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數量雖遠遠低于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毫不吝惜和肆無忌憚的浪費卻與前二者相差不大。據統計,北京市僅一年的洗車耗水量,就相當于一個多昆明湖或6個北海的蓄水量。
八、荒漠化程度嚴重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流域人工綠洲相對集中而高效的中游地區,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占土地面積的 40% 以上。在土地荒漠化的同時,干旱區綠洲內部還產生土地鹽漬化問題。河西走廊地區鹽堿化耕地為 9.26×104hm2,占現有耕地面積的 14.7%。甘肅是荒漠化的主要省份之一。民勤縣位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接地帶,是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之一。民勤的沙化面積是總土地的94.3%。每年吞噬大約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民勤將變成第二個羅布泊。敦煌綠洲的荒漠化以每年2萬畝的速度擴展。黃河源頭的甘肅瑪曲縣采用TM遙感影像數據分析,沙化從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連片發展,沙化面積迅速擴展,沙化程度不斷加劇,占總面積的41.38%,屬于重度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