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山西代表團在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山西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代表透露,煤炭大省山西通過關井壓采、水庫建設、生態涵養、循環利用等多措并舉,全省地下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08年3月以來五年,山西地下水水位上升每年約一米,汾河流域地下水平均上升速度每年三至四米,太原市西張水源地地下水位甚至去年上升了16米,斷流12年的太原晉祠泉開始復流,太原天龍山再現瀑布掛川水復流景色。
山西之長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太原市人均水資源量為173立方米,僅占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8.4%,因此地下水成為當地工業生產及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相關資料顯示,1971年山西地下水年開采量約為11億立方米,到2008年達到40億立方米,累計超采一百余億立方米。地下水嚴重超采導致大同、忻定、太原、臨汾、運城五大盆地地下水水位以每年2―30米的速度開始下降成為大面積超采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已成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隱患。
潘軍峰代表介紹,山西五年多來通過大力實施興水戰略,開展了大規模的應急水源工程建設,使地表水供水能力顯著增長。對地下水超采區則采取關井壓采、加倍征收水資源費、提高地面水使用比重等治理和保護措施。同時,全面推廣節水體系建設,實行最嚴格的地下水資源管理制度,建成了全省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等,使全省地下水位實現止降回升。
特別是2008年開始的全省煤炭資源整合,一舉扭轉了“煤炭越挖越多,水井越打越深”的局面。粗放形式的小煤礦開采中每采1噸煤約破壞2.5噸水資源,山西通過煤炭資源整合關閉了大量小煤礦,推進大型工礦企業以循環經濟模式回收利用工業廢水減少地下水的開采,目前全省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過87%。同時,以政策法規保障每生產一噸煤提取一定資金用于生態恢復,近5年來僅省級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就投入240多億元用于汾河等重點區域生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