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上旬,我區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就近年來廣西對珠江流域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調研,自治區環保廳為此做專題匯報。記者了解到,為保障粵港澳人民的飲水安全,我區不僅在發展經濟方面做出較大的犧牲,而且多措并舉推進環保工作,不遺余力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交給粵港澳的水質一直從未低于國家地表水Ⅲ類(三類)標準。
兩廣交界水斷面連續3年水質達標率100%
君住珠江頭,我住珠江尾,日日共飲一江水,桂粵港澳水脈相連。我區環境保護工作關系著流域內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廣西位于珠江水系的上游,交給粵港澳的西江干流水質密切關系著下游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為了讓粵港澳人民喝上干凈水,我區重視珠江水系的保護。以下這組數據,讓人感到欣慰:2012年我區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為97.2%,重點流域14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與貴州、廣東、湖南、云南四省交界的11個斷面年均水質達標率及水環境功能區目標達標率均為100%,斷面水質全部優于Ⅲ類水質標準。
記者翻閱了近3年的《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0年,我區重點流域1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與貴州、廣東、湖南三省交界的8個斷面年均水質達標率為100%;2011年,全區13個省界斷面水質優于Ⅲ類水質標準,優良率為100%。我區連續3年與外省交界水斷面的水質保持了100%的達標率。而上述成績是我區在經濟發展速度高出全國經濟發展速度2.9%的情況下取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和2009年,珠三角地區海水倒灌,位于上游的廣西將紅水河上的龍灘、巖灘、大化、百龍灘等水庫加大下泄流量,緊急調水數億立方米,緩解咸潮壓力,為珠三角地區用水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我區吹響開放開發的號角,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讓珠江流域水更清?我區莊嚴承諾: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環境倒逼機制實現綠色發展,讓交給粵港澳人民的西江干流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
環保組合拳:筑起山清水秀的屏障
“水是生命之源,要保障珠江水系水質良好,改善地表水質量、搞好水污染防治是關鍵,我區不遺余力推出環保組合拳,啟動環境安全年活動,大力推進污染減排,扎實開展環境風險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用行動兌現對粵港澳的莊嚴承諾。”自治區環保廳負責人說。
為了達到轄區水更清的目標,我區圍繞污染減排,從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開展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對國控重點污染源治污設施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力度,淘汰和關閉落后生產工藝和產能。按照早部署、早行動、早見效的工作思路,2012年我區進一步完善減排工作推進機制,認真編制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和年度減排計劃。環保部門將減排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有關企業和具體項目上,明確了工作目標和責任。
記者從自治區環保廳獲悉,去年全區投入污染減排資金15.465億元,共實施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580項、氨氮減排項目565項、氮氧化物減排項目84項,污染減排取得積極成效。全區103家制糖企業全部建成末端廢水生化處理設施,97家淀粉企業建成厭氧-好氧處理設施,完成19家造紙、淀粉、酒精、化工等行業企業廢水深度治理重點工程,組織實施446項規模化畜禽養殖減排工程項目。在2010年實現全區縣縣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后,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步入常態化。據測算,2012年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1年分別減少1%、0.6%。污染減排項目的完成極大減少了水污染,使我區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
除了鐵腕推進污染減排工作,我區啟動“環境安全年”活動,為珠江流域水安全筑起綠色屏障。自治區環保廳將2013年定為環境安全年,2月5日晚組織了全區環境安全年活動1號行動,開展廣西環保工作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人員最多、影響最廣”的突擊檢查。全區共出動192個檢查組,檢查311家企業,發現90家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風險隱患或問題,其中超標排放企業3家、涉嫌惡意排污企業3家。各地針對檢查發現部分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責令企業限期整改,對違法行為進行立案查處。這次行動,有力地震懾了一批環境違法企業,提高了企業的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水平,確保了春節期間全區的環境安全,同時也保證了珠江流域的水安全。目前,為進一步加大對大型湖庫的保護力度,我區已向財政部、環保部申請將龍灘、巖灘水庫作為優良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這一舉措給珠江流域水安全系上雙保險。
如果說環境安全年1號行動為珠江流域安全筑起了綠色屏障,那么全區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則是給珠江流域飲水安全建立了長效機制。去年以來,全區開展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有關部門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對企業開展了拉網式大檢查,全區共排查企業2681家,發現存在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問題的企業1785家,占排查企業總數的66.6%,其中停產整治374家,關閉取締228家,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共同維護了珠江流域的環境安全。最有說服力的事實是:轄區重點行業、重點地區污染隱患基本得到消除。重金屬采選冶行業無序發展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至2012年10月底,龍江河、紅水河等主要河流水質一直保持在地表水三類水標準,在河池與柳州交接斷面也全部達標。此外,全區涉重金屬企業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方案》為保護珠江流域生態安全撐腰
“山清水秀生態美”是我區的優勢品牌和核心競爭力,下一步如何在促進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確保珠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我區給出了明確答案:編制相關方案和規劃,在優布局、抓重點上多下工夫,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保多贏。為此,自治區環保廳牽頭編制了《西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斗桨浮纺依撕暧^和微觀方面的具體措施,大到我區如何調整產業布局、開展流域生態修復,小到采砂河道治理等都一一作了規定。
破解關鍵制約。抓住桂西北資源富集區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但自然保護區密集、生態功能重要同時重金屬污染較嚴重、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等核心問題,統籌好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與生態恢復重建、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以及產業的轉型升級等,著力預防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等造成的生態破壞,防止出現新的生態退化;抓住邕江、郁江、南流江、欽江、漓江等重點流域污染控制、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統籌好制糖、制漿造紙、有色、能源、化工石化等重大項目的區域發展。
抓住熱點區域。抓住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等重點開發區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重要區水環境功能極其重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限等問題,統籌好產業布局和水環境保護等關系。實施河道水污染防治方案,通過開展清潔生產,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積極治理老污染源,以實現所有工業污染源廢水污染物全面達標。對未達標排放的工業污染源限期治理,治理無望的實行“關、停、并、轉、遷”。遠期目標確定為西江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其中南寧達到100%、柳州和桂林達到90%,其他城市達到85%。在西江流域進一步完善船舶廢棄物接收工程、船舶廢棄物集中治理工程、化學品船舶洗艙基地工程等。
完善生態補償政策機制,建立完善珠江等流域水資源、水環境雙向責任機制和海洋生態補償制度。我區為了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也在發展經濟方面做出了較大犧牲,需要國家將我區更多的縣域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支付范疇,對做出犧牲的縣作相應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