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海洋生態保護受到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專門提出了建設美麗海洋的建議。“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向曉梅強調。那么,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何在?具體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對此,記者專訪了向曉梅。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容忽視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應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在我國經濟建設的新時期,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向曉梅介紹說,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我國海洋管轄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1/3;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為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擁有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7300多個。
“海洋生態文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向曉梅指出。但是,長期以來粗放分散的海洋經濟開發模式導致海洋開發秩序混亂,岸線資源浪費嚴重,海洋生態過度透支,海洋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急需引起重視。
近海海域健康否?
部分海灣生態處于不健康和亞健康狀態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近岸海域污染嚴重,赤潮災害多發,局部區域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的環境風險加劇。
向曉梅指出,《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顯示,我國海水水質為劣Ⅳ類的近岸海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這個數字呈逐年擴大趨勢,嚴重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河口、海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部分海灣生態已處于不健康和亞健康狀態。
據了解,在這方面日本曾有過教訓。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在瀨戶內海填海建立工業區之后,造成了嚴重污染,1/3的海域變成了臭泥塘,大量居民汞中毒。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治理瀨戶內海,用了近30年時間,才把瀨戶內海還原成基本清潔的海域。
“如果不及時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和監管,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海洋環境惡化趨勢將難以扭轉。”向曉梅說。
編制全國海洋經濟地圖海陸統籌,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海洋生態保護“十二五”以來,海洋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十二五”規劃專門部署了海洋經濟工作。但是,有專家對可能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開發模式提出了警告。向曉梅告訴記者,我國人均海洋面積只有0.0029平方公里,為世界沿海國家平均水平的1/10。這種緊張的海洋資源狀況,要求我國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海洋開發新模式。
針對沿海產業布局和城市建設,向曉梅提出4點建議:一是建議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依據《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海域的自然屬性、資源稟賦和當地的產業特色為基礎,編制《全國海洋經濟地圖》。對各海洋區進行用海統籌,指導全國未來10年~20年的海洋開發建設,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二是借鑒國外先進的海岸綠道建設經驗,分段建設沿海綠道,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濱海旅游于一體。沿海綠道既可以保護敏感的沿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為兩棲野生動物遷移提供通道,又可以為人們提供游憩場所。
三是依托沿海綠道建設,構建立體藍色景觀帶。在都市濱海區,設計和保留城市與濱海岸線的生態景觀廊道;在一般濱海區,把海洋、沙灘、青山、河流、潮汐等濱海自然景觀元素與路、橋、船、社區、燈光等人工景觀結合起來,形成立體的濱海藍色景觀體系。
四是在沿海規劃中小城鎮體系,構建“中心城區——城鎮群——中心鎮”的沿海城鎮空間體系結構,并用“沿海綠道”將其串聯起來。各地可按照自身特色進行規劃,但要求突出海洋的藍色特質,在環保與形態上與濱海立體藍色景觀帶緊密結合。
“在新時期,必須海陸統籌,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海洋生態保護,提升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我國沿海建成全球最發達、最優美的海岸線之一。”向曉梅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