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周密的下水管道系統疏導水流,安裝“移動式”堤壩抵御洪水,設計干濕兩用下沉式廣場排除積水……在上海世博會上,不難探尋到國外城市為應對常見的洪澇災害而嘗試的種種做法。這些做法,對我國一些常遭“水患”城市頗多啟示。
日本大阪“地下功夫”解決排水
走進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日本大阪案例館,便可見一根最大直徑達12.5米管子。該館館長永井隆裕介紹,這是大阪最大的下水管道模型,車輛都能在其中自由穿行。如此大直徑的下水管道不僅解決了城市泄洪排水的問題,還保證了城市污水處理。
我國一些城鎮之所以頻頻遭受水淹,很大程度上與排水系統的脆弱有關。尤其是一些城市“看不見”的下水道系統,或者設計不合理、建設不達標,或者老化失修,難以有效抵御水患。
日本大阪臨海靠山,地勢較低,兩條河流貫穿其中,洪水一度也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心頭之患。尤其是每逢臺風季節,大阪更是備受洪澇之苦。
永井隆裕說,30年前,大阪排水系統的普及率僅有40%,洪災曾造成巨大損失。此后,大阪便每年加大投入,大力修建城市排水系統。如今,大阪的排水系統普及率已達到100%,洪災對城市的破壞大大減小。目前,大大小小的下水管道目前已成為大阪防洪體系的重要部分。
捷克布拉格:建造抵御洪水的“移動長城”
捷克首都布拉格河網縱橫,人們為對付洪水,設計了“移動長城”以便“四面出擊”。上海世博會布拉格案例館展示了抗洪堤壩的實物,這是一個可移動的墻體,由若干鋁合金部件疊加而成,每個部件長約2 .5米至3米,高20厘米,部件與部件之間用橡膠密封連接,保證不被洪水穿透。
布拉格案例館館長瓦茨拉夫介紹,組成墻體的鋁合金構件平日都存放在專門的倉庫里,由計算機對每個部件的基本數據進行詳細記錄和統一管理。一旦發生洪水,相關部門可直接把這些部件從倉庫運至目的地。由于鋁合金構件重量輕,因此安裝移動墻時無需大型機械設備。即使安裝3米以上較高墻體,使用“液壓伸縮臂汽車”等小型起重設備就可滿足安裝要求。由于與后臺計算機系統相連,安裝好的墻體還可根據水位情況進行實時自動升降。
“洪水來臨時,布拉格只需一天時間就能夠完成部署全長17116米的防汛系統以抵御洪水侵入。”瓦茨拉夫說。
這一移動的“防護堤壩”在2002年夏季布拉格的洪災中發揮了極大的防護作用。當時,布拉格的傳統防洪設施在特大洪水面前不堪一擊、洪水傾城時,一座位于河岸的老城區約瑟夫城卻因建造了這種移動的防洪欄而抵御了洪水的沖擊。“布拉格要做的是預先建立一個足以抵御大洪水的防汛系統,而不是在遇到災害后再設法補救。”目前,布拉格多條河流和港口沿岸都已修建了這種新型防洪系統。
對此,國際危機管理協會亞洲區副總裁白濤表示:“中國不少地方習慣興建高高的混凝土防洪堤壩,成本高,工期長,在枯水期則成了占地不少的擺設,這種移動式的防洪欄系統對中國部分沿河城市防洪抗汛可能有借鑒意義。”
荷蘭鹿特丹“干濕兩用”廣場排除積水
在荷蘭鹿特丹案例館,可見地面呈現一處洼地,這就是干濕兩用的“水廣場”。間隔數十分鐘,館方就會開始演示雨水收集的功能。雨量從小到大,但都能在洼地迅速分流。
地勢低于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每年約有300天在雨中度過,而且常常遭受暴雨侵襲。鹿特丹在部分地區試點上述的“水廣場”。所有的蓄水池和下水管道構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網絡,雨量大時就從大蓄水池中分流,雨量減小時,水又會回到環形水池中去。沒有雨的時候,“水廣場”就變成了市民的活動樂園。應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鹿特丹巧妙設置了城市排水系統以滿足不同雨量的排水需求。同時,也提供了市民的休閑場地,節約了公共設施的用地量。
白濤說,中國地勢較低的區域也可借鑒鹿特丹的“水廣場”創意,建設干濕兩用的下沉式廣場,在解決積水問題的同時創造市民的活動空間。
專家建議,我國內澇嚴重的城市可以借鑒“水廣場”方案,通過自然導流,將雨水匯集到人工蓄水池。蓄水池內的水可以凈化為不同等級,分別用于飲用、消防、綠化、沖洗等,也可直接補充地下水,避免城市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