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是廣州治水工程“交卷”滿一年的日子。去年的6月30日,廣州581項治水工程完工,221條河涌宣布“告別黑臭”,廣州的城市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然而,一個巨大的問號卻依然懸掛在市民心里——廣州“治水”是不是面子工程?治理后的河涌會不會很快“打回原形”?帶著這樣的疑問,在治水完工滿一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回訪了廣州中心城區五個區的十條河涌,結果發現:大部分河涌整治效果持久,依然保持“不黑不臭”,但也有個別河涌存在污染、發臭的問題。經初步統計調查,市民給廣州市的河涌打出7分的平均分。
為了了解治理河涌的整體情況,記者在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荔灣區、白云區各挑選了兩條代表性河涌進行回訪。在挑選樣本時,既挑選了該區的“樣板河涌”,也納入了知名度不高的一般河涌。回訪中記者發現,十條河涌中,東濠涌、沙河涌、赤沙涌、康樂涌、獵德涌、大沖口涌、坑口地鐵涌、石井河等8條河涌水質保持較好,依然保持了去年剛治理好時“不黑不臭”的狀態,水質比治理前有明顯改善;而白云區新市涌、天河區棠下涌污染狀況有所恢復,河水渾濁,散發出較明顯的臭味。據當地居民反映,新市涌、棠下涌污染“回潮”,主要是由于截污不夠徹底,仍有污水直排河涌造成的。
市民對廣州“治水”的成果表示總體肯定,但認為“治水”仍需繼續努力。綜合居民對上述10條河涌的綜合評分,廣州市河涌治理得到了7分的平均分,主要的扣分因素在于“河水渾濁”、“偶爾發臭”以及河面環衛保潔問題。如石井河河面常漂浮較多垃圾影響景觀,獵德涌水質較渾濁,東濠涌下雨時污水直排造成河涌污染、水體發臭等等。居民希望這些問題在今后的治理中能得到改善和解決。 據了解,今年廣州將拿出55億財政資金繼續推動“治水”工程。繼續對25條河涌進行整治,重點整治29個易澇點,東濠涌中北段和荔枝灣涌二期工程將繼續“揭蓋復涌”。在調查中,大部分居民對廣州繼續治水的計劃表示支持,認為城市水環境的改善讓居民得到實惠,提升了生活質量。也有市民指出,鑒于當前經濟形勢,政府在規劃這類投資大、收效慢的公益性工程時應保持謹慎態度,不要搞“大拆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