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長大”,但難以應對強降水的考驗成為普遍性的“成長煩惱”:在6月份連續出現的幾輪強降水過程中,蕪湖、安慶、滁州等城市的部分地區曾一度成為汪洋澤國。內澇,已經成為越來越頻繁暴發的“城市病”。治澇,更凸顯出必要性與緊迫性。
排水設施須還兩筆“欠賬”
“5月份以來,合肥地區已經連續出現三輪平均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強降水,但并未出現往年逢雨必澇、被動搶險的不利局面。 ”6月30日,合肥市防洪辦主任王斌告訴記者,去年合肥在5月至7月曾四次出現嚴重積水內澇局面,汛期結束后,該市痛定思痛,實施了新一輪高強度的內澇治理工程。
城市排水系統在強降水面前“失靈”,原因在于普遍存在兩筆“欠賬”。首先是排水管網建設上的“欠賬”,一方面是管網建設缺乏科學規劃與前瞻布局,不能與城市各方面發展規劃配套,導致排水能力總是滯后于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管網建設投入不足、標準不高,雨污不分問題普遍存在,一旦出現強降水,不僅排水能力不足,還會出現污水冒溢,加劇內澇的危害性。其次,對排水管網的管護也存在“欠賬”,既有管網老化、連接不暢、排水管道被占壓等問題普遍存在,新建設施存在的缺陷也難以得到及時糾正。
基于這樣的反思,合肥在去年汛期結束以來的新一輪內澇治理工程中,突出了管網建設與管護并重的思路:對老城區杏花、逍遙津兩大排水系統改造工程,對20多座城市下穿橋新建的排水設施進行改造與養護,對部分城區排水管網、箱涵等被房產開發以及其它城建單位占壓問題進行了集中清理修復。目前來看,這些治澇新舉措發揮了積極作用。
王斌認為,城市建設要做到在排水設施上不留“欠賬”,要改變“重地上輕地下”觀念,排水設施規劃適度超前、建設“先行一步”;還要著力擺脫“重建輕管”的誤區,借鑒社會管理上的“網格化”經驗,將城市排水管網管護責任分片區包保至相關單位及個人,使排水系統的毛細血管保持暢通。
城市化≠城市“全面硬化”
阜陽路高架橋是今年合肥大建設中備受關注的重點項目之一,而在高架橋沿線同步建設排水主干管網則是該項目重點建設任務。過去,該路沿線很多區域排水依托的是地表自然水系,由于高架橋建設將帶動城市化進程,建設高規格的排水管網勢成必然。
阜陽路排水系統的“演變”是一個縮影。由于城市框架不斷擴大,地表硬化面積快速擴張,使得原先通過地表土壤及自然水系消納的排水壓力集中涌向了城市排水管網,這也是內澇成為愈演愈烈的“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據估算,目前合肥市遇到降雨時,60%左右的排水任務都由管網系統來承擔。
“合肥城區曾經有很多水塘,可以在平常下大雨的時候調節水量。 ”合肥市政府負責人去年反思內澇成因時曾這樣說道,城市建設時,不顧地形與排水需求,遇到水塘直接填平,這種簡單的地表硬化做法,加大了內澇的風險。
王斌呼吁,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辦公場所以及居住小區占用了大部分城市空間,在建設中應當竭力減少地表硬化面積。一方面,在房屋、道路建設中充分考慮保留自然水系;另一方面,在廣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建設中應當多采用透水設施,使雨水直接進入地下,有利于保護水資源,涵養城市生態。
科學規劃是治澇之本
城市防澇,必須有科學規劃。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合肥濱湖新區主干道廬州大道建設時嘗試了全新的治澇做法:將道路兩側建成積蓄雨水的洼地,并種植蘆葦、睡蓮等水生植物,形成道路的天然景觀。
合理調蓄利用雨水資源,是濱湖新區在治理內澇上進行的創新性探索,在塘西河河道及水環境整治過程中,該區保留并擴建了約1500畝方興湖,在今年以來的強降雨過程,該湖泊充分發揮調蓄錯峰作用,減輕了洪水對城市排水設施的沖擊。
專家認為,國內部分城市治澇理念落后,仍停留在管渠的建設上,以排為主,結果排不勝排,災害不斷。據介紹,部分發達國家城市近幾十年來一直在推行將科學調蓄雨水與防洪排水相結合的治澇模式。比如,德國漢堡等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消減洪水,同時實現了雨水的凈化與重復利用。也有國家政府規定,在城市開發時,必須建設雨洪調蓄池。
據了解,目前合肥市已經開始引入這一理念,規劃在老城區建設幾座地下雨水調蓄池,實現防洪與雨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雙重目的。 “必須要走治澇與治水相結合的路子,使雨水資源良性地進入城市水資源利用以及生態循環系統,真正做活‘水文章’。 ”王斌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