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印象里,污水經過污水廠處理后就能直接排放了。然而,在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一滴生活污水的“凈化之旅”可遠比這漫長得多——它得歷經污水廠、潛流濕地、人工濕地、自然濕地四道“關卡”的重重過濾,才能最終排入太湖之中。昨天起,來自蘇州科技大學的技術人員開始對處理后的水質進行取樣檢測,檢驗這塊凈化水質型人工濕地的實際功效。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檢測現場時,工作人員正從一個水池里取樣,這個水池就在污水處理廠的旁邊,是經處理后尾水到達的第一站。隨著工作人員的取樣次序,記者看到了尾水到達的第二站——潛流濕地。
三山島農業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副總經理宋煒告訴記者,在潛流濕地地表約20厘米的土壤層之下,才是“玄機”所在,這里被稱為填料床,從下到上分別是防滲層、卵石層和填料層。尾水通過管道被傳送到潛流濕地后,就滲入填料床中,“田埂”則是導流墻,用于隔斷水流橫向滲透的通道,控制水流方向,使填料床中的水按照“S”形環流慢慢向前滲透,沉淀水中懸浮物。
經潛流濕地過濾后,尾水進入一旁的人工濕地。這是個20畝左右的小池塘,荷花、水芹、鳶尾、菖蒲等水生植物長得擠擠挨挨,占了約半幅水面。記者注意到,這里的水面上還漂浮著一些“大盤子”——半徑足有1米,仔細看才發現,這是由一棵棵綠色植物聚集而成。宋煒說,人工濕地主要的作用在于通過水生植物攔截氮、磷等物質,“大盤子”是浮島,通過用網兜住一顆顆苣草形成,浮島最大的特色是四季常青,冬天沒有其他植物,就靠它攔截氮、磷。歷經三關,尾水才算是經過了深度處理,才能流入島上的自然濕地再次過濾,最后排入太湖。
四道“關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凈化作用?宋煒說,島上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量至少有500噸,除了一小部分由小型污水凈化設施處理外,大部分要經過這塊凈化水質型人工濕地,“我們曾經做過實驗,經測算,農業廢水經過這套系統凈化,氮、磷含量都要降低40%至50%”。
三山島上有小型污水凈化設施,還有專門的污水處理廠,為什么還要為污水設置這么多“關卡”?三山村黨委書記吳惠生告訴記者:“三山島位于太湖之中,污水的排放會直接影響到水質。污水經傳統二級處理后,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含量仍比自然地表水中氮磷含量高出許多,但如果采用三級處理方式,投資和運行費用又太貴。綜合來看,我們這套生態處理系統費用較低,且三山島旅游業發展迅速,采用將污水處理與景觀相結合的方式,對生活污水進行深度處理,一舉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