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人類社會發展一刻也離不開水。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中共中央名義召開的水利工作會議。這個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治水會議提出,要像重視國家糧食安全一樣重視水安全,像嚴格土地管理一樣嚴格水資源管理,像抓好節能減排一樣抓好節水工作。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和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
從7月中旬開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和本報再次合作,聯合出擊,聚焦水資源困局,希望通過一個個案例分析,呼吁建立更合理更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并探討其可能的實現路徑。
旱澇急轉、旱澇交織……長江中下游地區接連上演的兩個矛盾的極端氣候,再次凸顯了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對水的浪費、污染、掠奪,使得諸多地區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并引發一系列生態與環境的惡化和生態鏈的斷裂等問題。江河斷流,湖庫淤積;地下水超采,濕地退化;圍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頻發——在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的暗流涌動下,我們身邊潛藏著怎樣的水危機?
水危機困擾大江南北
罕見的秋冬春連旱,不久前還在考驗著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持續干旱給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帶來了嚴重影響,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創歷史同期最低——站在岳陽洞庭湖大橋下,一眼望去是干涸開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魚,湖床上的裂縫可伸進一只拳頭。
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縣花山村,消防車正進村送“救命水”,村里老少挑著塑料桶排隊接水。“都是天災惹的禍,守著大江大湖卻喊渴。”花山村黨支部書記余春明說:“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澆地、喂豬,再臟的水也舍不得潑掉。”
與難得經歷這種多年不遇大旱的花山村民相比,甘肅東南部的甘谷縣的農民卻是祖祖輩輩吃水困難。這里歷來干旱少雨,有一個叫安遠鎮的地方,年降雨量僅有200多毫米,蒸發量卻超過1500毫米,當地群眾得靠畜馱、人背、車拉解決吃水問題,天不亮就得到溝里排隊等水,近的一兩個小時,遠的三四個小時,在旱情嚴重的時候,連渾濁的“黃泥湯”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甘露。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基本水情,長期以來形成的水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污染嚴重、生態惡化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水資源問題仍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院長匡尚富說。
資料顯示,我國擁有的淡水資源總量低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按照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1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受季風的影響,我國降水年內年際變化大。水資源的時間分布極不均衡,降水時間分配上呈現明顯的雨熱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水資源量中大約有三分之二左右是洪水徑流量,不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而且表現為降水量越少的地區,年內集中程度越高,年際變化越大容易形成春旱夏澇,以及連澇連旱。
在水資源空間分布上,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以及生產力布局也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全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由東南的超過300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少50毫米。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占全國的63.5%,而水資源僅占19%。
這又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還有2億多城鄉居民飲用水不安全,北方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超過100%。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資源形勢更趨嚴峻,“水多、水少、水渾、水臟”這四大水問題日益突出——防洪減災綜合體系尚不完善,特別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的洪水威脅嚴重,近年來每年發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澇災害損失占到整個洪澇災害損失的60%至80%;干旱缺水、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城市和農村還有不少人的飲水安全得不到保證,水質問題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水資源粗放利用未得到根本扭轉
在北京一家大眾浴池內,記者看到一個閑置的龍頭一直流著水,有的市民在洗浴過程中盡管未用到龍頭,卻一直“開閘放水”。記者走訪多家洗車店發現,浪費水資源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洗車店洗車多是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每清洗一輛車至少要用掉半噸水,而采用節水設備的,則少之又少。
“洗一個澡水長流,洗一輛車半噸水”——長期以來,類似這樣無節制使用水資源的現象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擰開水龍頭,都在嘩嘩流水”,面對水資源嚴峻短缺的現實,很多居民卻沒有養成良好的節約用水的習慣。
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這句提醒人們節約用水的廣告語:“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從此節約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計較”?
長期以來,人們頭腦里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導致了人們對水資源承載能力問題的認識不足,公眾的節水意識仍然不高,造成了長期破壞、浪費水資源的恣意和無度。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存在嚴重的結構型、生產型和消費型水資源浪費現象,尤其是當前很多地區粗放的增長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業無情地吞噬著日見“瘦弱”的水資源。
“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被稱為江南水鄉的蘇錫常地區,由于對水資源長期無節制開發,使河流水質嚴重污染,同樣面臨著水危機。
“守著河網鬧水荒”,江南水鄉的“水荒”只是一個縮影。事實上,不只是在長三角地區,全國的水資源現狀都不容樂觀,一些地方水資源粗放利用的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F在全國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很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論證中幾乎沒有節水內容,一些地區不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盲目、肆意發展,造成了當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惡果。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長期形成的用水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比重為62%,許多地區農業灌溉方式仍較粗放,水資源短缺和生態脆弱地區仍存在盲目建設高耗水、重污染項目的現象,高耗水企業轉型降耗仍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用水模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節水是解決水問題的根本出路
過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資源貧乏的省份,現在幾乎是所有的地方都產生水危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用水需求不斷增加,盡管供水量從1980年的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億立方米,但目前全國總體缺水量達500億立方米左右。
2000年,中央提出建立節水型社會;剛剛閉幕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再次提出,節水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
盤點去年收成,甘肅張掖市甘州區王其閘村農民王愛忠比往年多了一項:1000多立方米水的水票換了250公斤小麥。去年王愛忠把耗水高的小麥改種成制種玉米,這些水票是澆地省出來的。作為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地區,張掖人的用水觀念正在變:漫灌改為溝灌、滴灌,“澆地”改為“澆作物”,高耗水作物改為節水作物……
張掖只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節水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十一五”期間,全國建設了10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和200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全國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萬元GDP用水量超額完成下降20%的規劃目標,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超額完成下降30%的規劃目標。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我國水利發展改革的一場深刻制度變革,必須要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三條紅線”,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具體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要像重視國家糧食安全一樣重視水安全,像嚴格土地管理一樣嚴格水資源管理,像抓好節能減排一樣抓好節水工作。”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強調,要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著力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3條紅線,把節約用水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大力倡導、全面強化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