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部分駐粵全國人大代表來到廣東省環保廳,就水污染綜合防治進行專題調研。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就跨界河流綜合污染防治、污水處理廠建設等情況進行了匯報。
省環保廳副廳長李暉介紹,各地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良好,但是污水處理廠在實際運行中卻面臨尷尬。
李暉介紹,東西兩翼粵北山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基本采用BOT模式(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特殊的投資方式)。污水處理廠收入則主要來自征收污水處理費,但不少企業入不敷出。李暉介紹,部分污水處理廠無法如數足額征收污水處理費,還有部分企業花費數額超過了處理費收入。因此,部分污水處理廠提出,應由財政補貼1/3左右的污水處理費以補足缺口“不僅是主體和管網投入,污水處理廠現在還申請補貼運行費”,李暉說。
但這一提議陷入困局:財政方面認為,既然采用BOT模式,企業已經征收了污水處理費,就不能再給予財政補貼;地方政府無法拿出更多財力支持;而企業要提高污水處理費價格,也遭遇到來自市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