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今天發布的我國上半年海洋環境信息顯示,今年監測的248個入海排污口中超標排污口數量為123個,占監測排污口總數的一半之多。
根據國家海洋局要求,今年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于2011年1月至6月組織開展了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對我國海水環境質量狀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主要入海污染源狀況,以及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進行了監測。
2011年上半年,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對17條主要入海河流在平水期的水質進行監測顯示,13條入海河流水質在劣Ⅴ類和第IV類,占76%。其中,甬江等7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的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CODCr);長江等6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的水質為第IV類,主要污染物為CODCr、石油類和個別重金屬;閩江等3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的水質為第Ⅲ類,珠江入海斷面監測的水質為第Ⅱ類。
今年上半年,沿海各省(市、區)海洋部門分別于3月和5月開展部分陸源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環境狀況的監測評價工作。
3月份對202個入海排污口進行的監測評價結果表明,202個入海排污口中超標排污口數量為106個,占監測排污口總數的52.5%。不同類型入海排污口的超標比例從高到底依次為:工業(55.6%)、排污河(54.9%)、市政(54.2%)、其他(30.0%)。入海排污口污水中主要超標污染物(指標)是糞大腸菌群、總磷、化學需氧量(CODCr),超標率分別為:58.8%、23.6%、23.3%。
5月份對46個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狀況評價結果表明,共有17個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超標比率為37.0%。主要超標污染物(指標)包括懸浮物、CODCr、糞大腸菌群。此外,在對11個重點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進行評價表明,有4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其中3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為劣四類,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2011年5月1日至6月30日,實施監測的23個重點海水浴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海水浴場水質均達到“優”和“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