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7月10日電 每天產生的150噸豬糞水流經酸化池到沼氣池再到沉淀池,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降低氨氮含量后,再進入梯級人工濕地層層凈化,最終流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在江西星子縣澤泉鄉的江西御景養豬場,這一幕每天都在發生。地處鄱陽湖畔的這家養豬場,生豬規模已經超過1.5萬頭,僅僅在一年前,這里的豬糞污水還是通過最原始的方式直接向鄱陽湖區排放,成為當地的一大污染源。
“花了50多萬元建污水處理系統,讓豬糞變成清水,是值得的。”養豬場所屬的江西御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于學海說,2008年,因為污水造成周邊農田歉收,農民紛紛索賠,讓養豬場疲于應付甚至面臨關閉,現在既不用擔心影響與農民的關系,也沒有破壞生態環境的心理負擔了。
為了保護好鄱陽湖這一湖清水,在治理規模化養豬、高密度水產養殖等點源污染的同時,江西科技、農業等部門也開始嘗試將治理的矛頭指向農藥化肥殘留、農村生活污水等農村面源污染。這也是鄱陽湖區涉及面積最廣、危害最大、治理最難的生態難題。
“減少面源污染的關鍵點,首先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鄢幫有認為,如果能對農民進行科學引導,根據土壤養分定量施肥,同時鼓勵使用生物農藥和農家肥,既能減少污染,又能降低農民的種植成本。
去年4月份開始,九江市廬山區在姑塘鎮沿湖村開展了試點工作。記者看到,在試驗田四周,擺掛著放了“性誘劑”的方盒,以生物防蟲技術誘殺雌蟲,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同時,農技人員通過在田里埋設水管的方式收集地表水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實驗,以確定化肥的最佳搭配比例。
“通過生物防蟲技術和平衡施肥,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至少能減少20%。”廬山區農業局副局長劉衛東說,這意味著,從農田排往鄱陽湖的污水也將大大減少。
星子縣科技部門去年10月開始在溫泉鎮金家垅村采用“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方法,將全村的生活污水通過“三級濕地”處理后再流入池塘,大大改善了村莊生活環境。
“池塘經過治理后,不僅可以洗衣洗菜,夏天孩子們還可以在這里游泳呢。”村民汪金水告訴記者,全村160多人的生活污水以前全部流入這口村里唯一的池塘,然后流進鄱陽湖,但由于水塘發臭,從前根本沒人愿意靠近。
“現在還只是示范,今后還要在全縣推廣,這對減少鄱陽湖污染肯定作用不小。”星子縣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曉玲說。
鄱陽湖是國際公認的重要濕地和候鳥棲息地,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陽湖生態修復,關系重大,但任重而道遠。”鄢幫有認為,由于鄱陽湖區點源、面源污染仍然比較嚴重,要從根本上實現對鄱陽湖的生態保護、修復,既要整合國內資源,調動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和廣大群眾的參與,也要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交流,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的支持。(胡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