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維持投資強度、又能發揮環境效益,在環保產業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前,不少地方政府就已經對其寄予厚望,紛紛出臺各種規劃;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支撐和手段,各地環保部門對推動環保產業也熱情高漲。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僅各地的環保產業規劃趨同、思路“老套”,地方環保部門在實際工作中也感覺沒有抓手,對于推動環保產業有些摸不著門路。
經過多次向地方、企業調研、座談,《指導意見》可謂對癥下藥。“環保產業屬性特殊,我們既要關注產業規模,更要重視質量和效益;而就其發展本身而言,環保產業正處在由裝備制造向服務業轉變的結構調整階段,抓住了這個機遇,產業的容量和質量才能真正提高。”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表示,當前,環保部門抓環保產業,不能沿用或套用其他經濟部門的思路,而是必須加強自身職能與現代化產業管理的結合,更多利用市場手段推動和引導環保產業發展,不斷豐富產業發展的內涵并提高水平,最終的目標是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如何培育環保產業這個幫手?
不是規模,不是投資,產業結構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才是衡量環保產業發展水平的真正標志
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向新時期環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環保工作如何更好地利用經濟的、市場的手段是其中的重要課題,圍繞建立規范有序、蓬勃發展的環保產業市場,近年來,系統內外都在不斷地探索。
從目前不少地方出臺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看,培育發展環保產業依然普遍采用上項目、搞投資的套路。很多地方一提環保產業就是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投一筆錢,選技術、定設備和建設規模;一說促進環保產業,就是看拉來多少環保制造企業。這種計劃式的思路往往和市場需求不能緊密聯系,結果不盡如人意。
對此,趙英民指出,在污染治理設施密集建設期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初期,這個思路對于迅速提高產業發展規模、加快治污設施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環境管理對環保產業的需求以及環保產業自身的發展,這種從前端入手的扶持思路應該予以調整。
不是規模,不是投資,產業結構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才是衡量環保產業發展水平的真正標志。輸血不如造血。與其費力直接“插手”,還不如創造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外部條件。趙英民始終堅持,環保部門抓環保產業要尊重市場規律,要運用現代產業管理手段,應該在市場環節失靈的領域有所作為。
要對癥下藥,就需先摸清產業發展的“脈門”。當前,環保市場的有效培育和引導體系尚未形成,潛在環保市場需求缺乏轉化為現實市場的途徑,環保產業結構單一、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環保產業技術水平亟待提升。環保產業發展的“軟肋“正需要政策層的”推手”。
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刺激有效需求、加強監管被證明是推動環保產業快速、規范發展的兩個關鍵點,而這也成為《指導意見》的中心思想
“地方環保部門對發展環保產業有較高的熱情,但對職能定位尚不明確,對產業的現代化管理不熟悉,感覺沒有切實的抓手。”針對調研中的這一發現,《指導意見》為地方環保部門提供“解惑”。“環保部門推動環保產業,不需要開發新職能、新任務,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就能對產業起到推動作用。”趙英民說。
一方面,發達國家刺激經濟、扶持產業的著力點往往是產業的末端即消費環節,以擴大有效需求為主采取末端拉動方式,更多利用“需求決定生產、決定市場”的機制。實踐證明,從產業前端設定計劃思路還是從消費環節利用市場機制,對現代產業的扶持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另一方面,對于環保產業的產出,環保部門關注的是污染治理技術、產品、設施,能否切實發揮功效、滿足治理需求。如果以環保產業的有效產出為龍頭,牽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能在產業內部形成“倒逼”機制,從而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環保產業要想實現大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這是企業需要的,也是主管部門必須大力推進并加以營造的。經過多年探索,政策催生需求,監管關注效果,被證明是推動環保產業快速、規范發展的兩個關鍵點,而這和環境管理部門的自身職能密切相關。
《指導意見》正是突出了這一中心思想。趙英民解釋說:“環保產業發展涉及的環節很多,門類龐雜,環保部門沒有能力大包大攬,而是要抓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通過政策標準、規劃目標的提出,將環保工作、環境管理轉化為市場需求;通過嚴格執法監管,確保產業發展實現有效產出。這既是環保部門的本職工作,也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
實踐經驗證明,環境法規、政策、標準是環保市場最重要的敏感因素之一,是作為市場主體的各類環保企業最為關注的政府行為,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加嚴、標準空白區的填補、地方標準的制定等都將直接影響環保產業的發展;各項環境法規、政策、標準,決定了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技術水平、服務能力、需求總量和市場容量。
對此,《指導意見》明確,在制定法規、政策、標準過程中,應統籌考慮環保產業現狀和發展要求,還應提前預告,為環保產業的優化、調整和升級留出時間。而對于地方環保部門來說,可以提前預告的市場需求還遠不止這些。
“如果將每年計劃實施的環境監管檢查活動向社會公開,就能使環保企業能夠從各級環保部門監管行為中捕捉到市場商機;如果能將治理規劃、治理項目信息及時公開,也就能讓企業提前知曉市場需求,提前做出準備,從而實現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之間的有效互動”,趙英民說。
環境監管怎樣有效延伸至對環保產業的監管?低價中標、惡性競爭等現象如何得到有效遏制?這些一直是困擾環保部門和產業界的難題。環保部門長期定位于污染治理設施污染排放這一單一環節、單一手段的監管上,對環保市場的監管和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營造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切入點和手段。
《指導意見》明確,將以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全過程監管為突破口,從應用端有效提高環保技術設備、工程及服務質量水平,從末端排放向上游鏈進行延伸,從污染排放監管向污染治理設施全過程建設環節進行擴展,全面帶動對環保市場的監管,遏制市場不公平競爭。
而政務公開、信息公開不僅有助于明確市場需求,更將為環保產業市場監管這個難題提供破解之道。通過建立環境工程設施信息公開和相應的設計建設單位公開制度,逐漸將環保市場中不規范、技術水平低下、信譽度不高的企業給予充分暴露,逐步達到規范市場競爭環境、營造良好市場競爭氛圍的目的。“治污設施設計施工、運行相關情況包括處罰信息的公開,就是對相關環保企業的信息公開,用戶擇優選擇有助于在企業、產品、技術領域形成優勝劣汰。”趙英民說。
明確支持環境服務業發展
治污減排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讓排污企業、地方政府從治污實施者成為服務的購買者,不僅將大幅提高治污的效率和水平,也有助于環境成本的內部化,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的市場化水平
在大量治污設施從無到有的階段,裝備制造構成了環保產業的內涵。而在治理效果成為關注點、環保需求愈發綜合復雜的階段,環保產業的內涵也正在發生改變。“我認為,環保產業最終的發展形態應該是服務業,現在到了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階段了。”趙英民說,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一支,環境服務業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已逐步被認識和重視。而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一般都超過半數甚至六成以上。
環保產業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必須要切實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與特性,必須朝著“引領帶動作用大,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內涵發展。而環保部門之所以如此“看重”環境服務業的根本原因,不僅在于它符合戰略新興產業內涵和產業發展規律,更在于它將成為環境管理與環保產業實現良性互動的重要切入點。
環保工作對環保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需求,如何傳達給產業的各環節?為達到既定的目標、效果,各環節如何運作以實現最優效果?隨著污染減排、環境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上述問題已經十分迫切。在治理需求和設計、技術、產品、建設、融資、運營等環保產業各環節之間,迫切需要一個協調、集成的角色,讓產業各環節實現高效良性的運轉。
環保部門和環保產業之間,需要更直接更有效的對話和溝通。環境服務業特別是綜合服務業就是這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希望業內能出現一些環境服務的總集成商,擁有強大的專業能力、足夠的賠償能力和信用,能對最終的治理效果負責。由它來根據治理目標設計方案、采購產品設施,為治污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融資模式、技術、產品、工程。”趙英民表示,從環保部門的角度來看,環境服務業特別是綜合服務業的成熟,不僅可有效統籌產業各環節的發展,實現市場內部的優勝劣汰,更能直接推動環境治理工作的進展,是利用綜合手段推動環保工作的重要方面。
根據環保產業當前的發展階段和需求,《指導意見》將大力推進環境保護設施的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服務,作為環境服務業最先啟動的領域。進入“十二五”,國家污染減排的戰略正逐步從工程減排向技術、管理減排傾斜,建成設施是否能穩定運行達標成為各界關注點。根據新的排放控制標準,業界估計,到2015年,全國火電廠機組環保設施運行維護的費用將超過1400億元,市場前景相當誘人。
趙英民指出,通過環保職能范圍之內的手段鼓勵治污服務分離,從加強運營資質管理入手規范壯大第三方運行市場,拓展污染企業的外部服務市場需求,形成專業的系統服務外包市場,既有利于減排設施切實發揮效益,也將大力推動運營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釋放環保產業需求。
趙英民說,付費請專業公司來解決治污問題,排污企業可以不再考慮技術、設備、施工、運行管理,專心生產。把購買減排服務的范圍再擴大一點,政府部門可否從采購工程設備轉向采購治理服務,圍繞實現預期治理目標進行招標。
治污減排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讓排污企業、地方政府從治污實施者成為服務的購買者,不僅將大幅提高治污的效率和水平,也有助于環境成本的內部化,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的市場化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服務環節的發展成熟,對環保產業領域的擴展、內容的豐富、水平的提高,有著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