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尾溪公園效果圖(南海網記者 李曉梅 翻拍)
南海網6月2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李曉梅)鴨尾溪整治爭議不斷,為解開網友關于“豈能一填了之?”的疑惑,6月24日,南海網記者在整治方案制定單位——海口市水務局得到的答案是,鴨尾溪“盲腸水段”最初的整治方案有“填”與“不填”兩種方案,但綜合考量治理成本、難度和可操作性后,最終的決定是“填”。
據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程守學介紹,鴨尾溪白沙河段的自然水流是從東往西流向,原來的水系是穿過人民大道所在處通過海南大學的東坡湖流向海甸五西路的明渠,再流入大海。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人民大道把這個水系割裂了,造成白沙河段(即“海德堡幼兒園至“和平大道”水段)697米的河道無水體交換能力,處于死水狀態,猶如人體的一段盲腸,被稱為“盲腸水段”。程守學說,為了治理鴨尾溪水體污染,海口水務部門規劃了多個治理方案,第一個方案即是“不填”,保持原有的水體水面,保留水環境,保證排澇功能,第二個方案就是“填”,填平后建設公共綠地和公交車停車場。
“鴨尾溪污染由來已久,其污染主要是由于違規排污及污水截流不徹底造成的。”程守學說,近年來,海口市對鴨尾溪大大小小的整治工作不斷,比如清淤、清理垃圾等,但是收效甚微。最后經過多個方案比較、測算和技術論證,水務部門鴨尾溪白沙河段啟動水體整治項目,在現有河段建一條方形暗涵,穿過海達路與和平大道,雨水將通過暗涵排出,而河道的兩側建立排污管道,引入白沙門污水處理廠。
“如果保留水面,將為周邊提供一個水環境,但要維持水面除了定期換水別無他法,花費成本高。”程守學說,再加上周邊的污水不斷涌入,因此難以保證水體清潔,因此最終由海口市政府部門批復為“填”并覆蓋綠化,建設街心小公園。和平大道以東的鴨尾溪段兩側也將建設截流口方便排污,并保持水體水面。
那按照規劃正如水務部門介紹的要建設成為街心公園嗎?南海網記者從海口市園林局規劃管理處提供的方案上看到,白沙河段將以海達路為界,“海德堡幼兒園”至海達路以西將建街心公園,海達路以東要建成公交車停車場。
鴨尾溪白沙河段(即“海德堡幼兒園至“和平大道”水段)697米(紅色標記處)將填埋建設街心公園和公交車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