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酸雨區:韶關、深圳、佛山、肇慶、惠州
水質重度污染的江段:龍崗河、坪山河、深圳河、市橋水道、佛山水道、練江、梅溪河
南都訊 記者譚萬能 通訊員黃慧誠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廣東省環保廳昨日公布了2010年全省環境質量狀況,相比2009年總體保持穩定,廣州等地有所改善。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市飲用水源水質首次全部達標。此外,從1999年到2009年一直屬于重酸雨區的廣州,2010年終于摘掉了“重酸”這頂帽子。
空氣 質量略改善 創十年最佳
根據省環保廳公布的數據,與上年相比,2010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總體略有改善。21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居住區標準),其中,梅州、河源、陽江達到一級標準。得益于亞運期間的控制措施,亞運會期間,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其中“優”占7.4%,“良”為92.6%),明顯高于2005-2009年同期的91.0-97.2%,創近十年歷史最佳水平。
三項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方面,全省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濃度為0.022毫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較上年(0.023毫克/立方米)下降4.4%;二氧化氮平均濃度為0.027毫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為0.054毫克/立方米,較上年上升0.6%,仍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廣州、佛山、江門、茂名和河源等5個城市三項污染物平均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酸雨 污染略加劇 五城仍“重酸”
盡管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酸雨污染并未減輕,反而有輕微增加的趨勢。與上年相比,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下降了0 .08個pH單位,酸雨頻率上升了0.8個百分點。其中,上年度屬于重酸雨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江門、韶關五個城市中,廣州和江門摘掉“重酸雨”帽子,而肇慶和惠州則“不幸”頂替了這兩個名額,與深圳、佛山、韶關這三個多年來屬于重酸雨區的城市并列。
值得注意的是,從1999年到2009年一直屬于重酸雨區的廣州,2010年終于摘掉了“重酸”這頂帽子。根據監測數據,廣州市2010年降水pH值為5.06,比2009年上升0.32個pH單位,降水酸度降低;酸雨頻率為50.7%,比2009年下降9.8個百分點。剛好達到“摘帽”的標準(重酸雨區標準為:pH <4 .5或4 .5≤ph < 5 .0且酸雨頻率>50%),即頻度雖然超過50%,但pH也超過了5.0,降雨酸度有所下降,驚險擺脫戴了10年的“重酸”帽子。
水質 城市水污染 深圳最嚴重
隨著珠江綜合治理的完成,2010年,廣東省主要大江大河干流和部分支流以及珠三角河網區干流水道水質總體良好。但部分城市河段和內河涌污染較重,比如深圳。公報顯示,在全省117個省控斷面水質監測中,除了達到優良的70.9%外,還有13.7%的斷面為Ⅳ類水質,屬輕度污染;6.0%為Ⅴ類水質,屬中度污染;9.4%水質劣于Ⅴ類,屬重度污染。
與上年相比,水質惡化的有沙灣水道和前山河。龍崗河、坪山河、佛山水道、市橋水道、深圳河、梅溪河和練江共7個江段水質屬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糞大腸菌群、氨氮、總磷和部分耗氧有機物。其中,深圳“獨占”龍崗河、坪山河和深圳河三席。
在全省28個跨市河流交界斷面中,完全達標的有20個,總體水質達標率為84.7%,較上年上升2.3%。雖然總體上有所改善,但東莞和深圳2個城市的達標率分別下降了8.3和5.6個百分點,其中,深圳的達標率為0。
在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方面,全省達標率為97.0%。13個沿海城市中,僅深圳未完全達標,達標率為81.8%,其余12個近岸海域功能區均完全達標。
今年任務
七大重點流域污染要重治
廣東省江河水質,特別是流經城市的河段水質治理,已納入今年環保工作的重點。今年年初,淡水河、石馬河、深圳河、佛山水道、練江、楓江、小東江等七條重點河流污染綜合整治,被列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
“這七條河流既是我省水環境治理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大規模珠江綜合整治后,選擇這些重點流域作為流域治理的有效突破,實現從全流域整治向重點流域治理為主轉變,從提高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向構筑飲用水源安全防線轉變,從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向優先管網建設轉變。”省環保廳廳長李清強調。
此外,空氣質量雖然有所改善,但酸雨和灰霾問題仍未徹底解決。今后,廣東省將根據已經實施的《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和正在制訂的《珠江三角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十二五”規劃》、《廣東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相關規劃,強化珠三角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治理,爭取到2015年珠三角地區酸雨污染明顯降低,大氣灰霾現象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