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直被看作生命之源。對缺水的新加坡而言,這句話意義更大。《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新加坡采訪時了解到,為應對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新加坡依賴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從一個受他國供水制約的島國,轉化為國際矚目的環球水務樞紐。目前,新加坡有四大國家“水喉”為全民供水,俗稱“4個水龍頭”。進口水、收集雨水、淡化海水和新生水,這4個水龍頭確保了新加坡供水的充裕和多元化。
在早期獨立的時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分別在1961年及1962年簽署供水協定。根據協定,馬來西亞必須每天為新加坡提供一定數量的生水,且不能因任何政治原因終止或作廢。根據第一份已于今年8月31日期滿的供水協定,新加坡有權每天從馬來西亞的柔佛獲得8800萬加侖(1加侖約合3.7854升)的生水供應。第二份協定則允許新加坡每天從柔佛河抽取5000萬加侖的水,由柔佛州經新馬長堤引入新加坡,此協定2061年9月期滿。
但這兩份協議并不能打消新加坡人對水資源短缺的憂慮。新加坡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把水源問題當作國家戰略予以優先考慮,他們將目光轉向海洋,實施海水淡化,建立了遍布全境的雨水收集系統,并興建4座新生水廠。
島國新加坡四周海水資源豐富,海水淡化也是新加坡獲取淡水的途徑之一。流入新加坡島內湖泊的海水被圍堤截住,作為進一步淡化的水源。2005年9月,新加坡首座海水淡化廠啟用。位于大士的新泉海水淡化廠每天產淡水3000萬加侖,是本區域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技術海水淡化廠之一。第二座淡化廠將于2013年竣工,每天將為新加坡提供31.8萬立方米的水。到2060年,淡化海水將滿足新加坡至少30%的供水需求。
2002年面世的新生水是新加坡永續供水的支柱。新生水是將所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收集起來經過集中處理后使用的水。新加坡環境及水資源高級政務部長傅海燕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建造了深隧道陰溝系統,以滿足今后百年新加坡對用后水在收集、凈化和排放方面的需求。
傅海燕說,新生水是一種超高質量的回收水,純凈、可安全飲用。目前,新加坡的新生水廠產量為2000萬瓶,到2060年,新生水的產量將提高到目前的3倍,以滿足國家未來一半的供水需求。新生水目前主要供給工商業用戶。新生水自面世以來就作為非食用水源,供給電子、發電、冷卻產業,為新加坡節省了不少水資源。
傅海燕介紹說,雖然沒有投入市場,但新生水會用來招待國外訪客,或貼上各種特別的標簽,充當重要活動紀念品。此外,公用事業局還將新生水派發到社區和學校,鼓勵公眾品嘗。
在新加坡的各個角落,水是人們裝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商場,各種水主題的噴泉讓這個炎熱的國家頓生涼意。此外,“節省、珍惜、享用”的用水理念已深入新加坡每個市民的心。一名新加坡大學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愛水的主題貫穿于新加坡人一生,新加坡人從小就不斷重復寫關于水的作文,用各種語言從各種角度探討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