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那場突如其來的飲用水危機發生后,江蘇“背水一戰”,打響了“鐵腕治污 科學治太”的攻堅戰,太湖治理成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省委書記梁保華強調,太湖水污染治理事關科學發展大局,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要確保治太工作每年取得實實在在新進展新成效,讓太湖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
省長羅志軍要求,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力度,努力恢復太湖地區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
1000多個日日夜夜,堪稱篳路藍縷、枕戈待旦!這個寫在近2400平方公里浩瀚水面上的答卷,“得分”如何?來自太湖監測一線的最新數據,令人欣慰——
今年1-5月份,太湖湖體主要監測指標與2007年同期相比,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分別下降了63.4%、13.7%、14.0%和14.7%。更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太湖藍藻發生的時間比以前“推遲”了近一個月,截止到目前,共監測到8次零星藍藻聚集現象,其中最大面積僅為10Km2,發生次數和最大發生面積遠低于去年的40次和139Km2。
如果將目光再向前追溯兩年,太湖水質逐漸向好的軌跡更加清晰可尋。2007-2009年,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從62.3下降到58.4,由中度富養化改善為輕度富養化;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上升,由39.6%提高到78.8%;15條主要入湖河流劣Ⅴ類條數從2007年的9條下降到2008年的3條,再到2009年的1條;9個重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藍藻水華聚集程度逐年下降。總體看來,太湖已連續順利完成國家下達的“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太湖水體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目標任務。
江蘇治太的強大決心和不懈努力,以及已經初步顯現的治太成果,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
去年9月,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評價江蘇治太做法時說:“在無錫,我終于看到了讓湖泊休養生息的真經。”他表示,要從江蘇治太的做法中學習、總結、推廣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經驗。
在今年4月2日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省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聯席會議召集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十分感慨:“想不到太湖治理如此轟轟烈烈、扎扎實實、有聲有色!”而一年前,同樣在太湖之畔出席第二次會議時,杜鷹還曾擔心治太是個迢迢之路。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金相燦也高度評價:“國內各大湖泊都在進行污染治理,但是太湖取得了標志性的成果!”他說,“這么大型的一個富營養化的湖泊,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初步改善,表明只要想治理、真治理、敢治理,國內湖泊治理難題可以攻克!”
從承受著國內外的巨大輿論壓力,到面對疑慮重重的目光,再到逐年向好、令人信服的監測數據,太湖治理終于贏得掌聲。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對此感慨萬千:“治太取得初步成果,來之不易!”
治理太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這個創造了無數財富的“母親湖”的補償。
抱著強烈的使命感,我省在短時間內就動員起各大委辦廳局、沿湖流域五市、100多個鄉鎮的巨大人力、物力、智力和財力,以連續三年的大手筆投入,持續推進治理工作。到去年底,列入國家總體治太方案的634項工程已經實施413項,投入達390億元,完成近期投資額的96.3%;列入我省實施方案的1601個項目已經完成910項,完成率56.8%;列入年度目標責任書的2003項工程,98%已經或基本完成;15條主要入湖河流整治工程已經完成1177項,完成率62.5%。重點工程有效促進了太湖水質的改善,為實現“兩個確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省水利廳積極實踐“控制入湖污染、治理內源污染、改善湖體水環境”的治理思路,認真落實調水引流、打撈藍藻、生態清淤、河網整治、節水減排、防控“湖泛”等應急治理措施。事實證明,我省這些摸索出來的應急措施,行之有效,為太湖水質的改善立下了汗馬之功。
生態清淤,就是江蘇治理太湖過程中的一個“發明創造”。三年來,我省在西太湖主要湖灣區完成了40平方公里、1200余萬立方米的清淤量。按照已經疏浚的污染底泥總量測算,直接減少內源污染物有機質3.9萬噸、總氮9500噸、總磷7900噸;冬季的清淤還一舉清除了沉積在淤泥表層的藍藻種源。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專家檢測分析,以最低值計,每清除1噸污泥,就相當于打撈出0.6噸藍藻!
加快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也是我省控源截污、減少太湖外來污染負荷的有力舉措。截至2009年底,全省太湖流域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38座,日處理能力達588萬立方米。不到三年,僅城鎮污水處理能力的增量就超過了2005年以前的歷史總和。目前,列入《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近期計劃建設的210個城鎮污水處理項目,已經完成157個,在建30個;計劃建設的10945公里污水收集管網,已累計建成9784.5公里。無錫將全市分為4172個排水片區,落實責任,逐片進行達標改造,到2009年底,該市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9.72%,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全部達到了70%以上。三年之功,太湖流域實現了城鎮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基本實現全提標,收集主干管道建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治太離不開全天候的水質監測。省環保廳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沿太湖已建成16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初步建成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并形成了“天地一體、水陸聯動”的監測監控體系,為“科學治太”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每年4月到10月的應急度夏期間,省環保廳對太湖全湖56個巡測點位開展一日一測,對藍藻水華聚集程度較高、“湖泛”發生幾率較大的梅梁湖、竺山湖及西部沿岸等重點區域更是“水陸空”全方位“不眨眼”重點監控。對沿湖6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取水口和“引江濟太”調水通道,嚴格執行日測日報制度。對15條主要入湖河流和6條主要出湖河流,每周開展監測。僅2009年應急期間,環保系統就累計出動監測工作人員2萬人次,獲取各類監測數據42.3萬余個。
記者了解到,我省治太過程中的制度創新同樣出彩。省、市、縣、鄉四級黨委、政府負責同志擔任“河長”——各河流省級層面河長15位,地方層面河長25位;率先在太湖流域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推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工作;并積極推進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等等。
太湖治理工作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省各路治太人馬絲毫不敢放松警惕。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太湖湖體“藻型生境條件”業已形成,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相當長的過程,治太資金籌措壓力逐年加大,太湖水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在持續高溫、水位較低情況下,藍藻大面積發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提醒人們,既要充分認識到太湖治理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又要按照科學規劃,步步推進,讓太湖早日重現清純之美。(宋金萍 燕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