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舉全市之力治水已經進入收官階段,亞運前廣州水環境將發生根本好轉。昨日,中國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陳曉宏教授在廣東科學中心小谷圍科學講壇詳解廣州治水面臨的困境與出路。
陳曉宏強調,治水的關鍵是截污清源,而不是兩岸造景。廣州的污水治理絕不是一兩年能夠整治完成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今后要通過產業轉移和人口外遷來實現降低中心城區建筑密度,恢復珠江環境荷載能力的目標。
成效
主干河涌水質變清支涌仍有黑臭污水
據廣州市治水辦披露,截至今年6月30日,廣州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項目581項當中完成569項,剩下有11項正在收尾。陳曉宏日前專程走訪了部分整治完成的河涌。昨日,他為科學講壇的聽眾帶來了走訪后的第一感受。
“目前河涌整治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當然工程的完成是不是就直接代表了效果的實現,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但是我們可以說主要的河涌、尤其是主干河涌水質開始變清。”陳曉宏同時強調,并不能說這輪治水完工后治水任務就結束了。
據統計,廣州城區河涌共有231條,這次整治主要是66條主要河涌,還有一些支涌沒有納入這次整治范圍。“支涌這一塊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我本人也去看過越秀區、原芳村區的一些支涌,目前大部分支涌都被水閘關住,而水閘里面都是黑臭的污水。這就有可能在暴雨期排澇的時候,污染已治好的主干河涌。所以河涌整治的任務還是非常重。”陳曉宏表示。
方法
不能過于強調景觀忽略截污清源根本
這輪治水,廣州各區上下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同的河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治理。那么這些方法究竟是否合理?在今后的治理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對于越秀區東濠涌的治理,陳曉宏分析指出,東濠涌上游原本是直接發源于白云山,但從麓湖到東風路這一段完全被高密度的建筑物覆蓋,這部分暗涌如何治理至今沒有什么好辦法。
據介紹,東濠涌上游的暗涌接納了包括傳染病醫院醫療污水在內的大量生活污水,目前的做法是在東風路設一個閘門,將上游的污水閘住并引到污水處理廠處理。但這也造成了東濠涌下游缺水的問題。
對于建生態濱水景觀,陳曉宏持有謹慎的觀點。他指出,現在有的區在治水時提出要建設休閑商務區,過于強調景觀的建設,而沒有抓住“治污治源”的根本,所以目前治涌的有些方案也是值得進一步改進的。
此外,還不能從區域上孤立治理河涌,應跟周邊地區協調。陳曉宏認為,這方面原芳村地區的河涌就最典型,“現在幾個水閘建設就需要跟佛山南海進行協調。白云區的白坭河污水問題也有一部分與佛山有關。”
#p#副標題#e#問題
城中村小作坊排污仍需嚴查莫蹈覆轍
昨日,陳曉宏展示了一張海珠區馬涌的照片,希望提醒最新一輪的治水不要重蹈覆轍。這條河涌其實在2005年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截污治理,但陳曉宏在2009年初拍攝的這張照片上,馬涌的水依然飽受污染,而且水竟是紅褐色的。
“這種五顏六色的污水絕對不是生活污水。為什么經過第一輪治理后,河涌還是發黑發臭呢?”陳曉宏對此進行了摸查并得出結論:“市區的工業關停搬遷后,市民好像是看不到工廠了,實際上馬涌的污水是來自海珠區很多城中村的家庭作坊,比如中山大學周邊的鳳凰村、下渡村、康樂村。”
陳曉宏強調,治水的關鍵還是污染源的控制,政府部門要通過提高處罰標準、關停非法排污企業等方式重拳查處偷排行為。
此外,廣州近年來發展太快,以往城市規劃中對排水系統等專業規劃不夠重視,造成城市建設和河涌治理缺乏銜接,“現在想去治理都沒有空間了。”
出路
要借產業轉移降低人口密度
在談到河涌治理的前景時,陳曉宏認為,在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情況下,廣州治水決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我們絕不要希望通過一兩年,就回到30年以前在河涌當中游泳、釣魚的狀態,要靠全市民眾比較長時間的努力才可以逐步實現這個目標。”
在陳曉宏看來,目前廣州的城市發展密度已經遠遠超出珠江水資源的承載力,廣州治水的出路還是要反思發展模式,調整發展思路。“我個人觀點一定要降低人口規模。今后廣州在核定城市規劃時,要借產業轉移降低人口密度,要將人口從鄉村向城市的單向遷移轉變為雙向遷移。雖然這是漫長痛苦的過程,但是必須要做。”
現場問答
兩成工業廢水進了生活污水管網
不少專業人士前來問計,陳曉宏稱治污需長效機制
廣州河涌治理的話題備受關注,昨日到小谷圍廣東科學中心聽講的聽眾中不僅有大學生和熱心市民,還有不少治水方面的專業人士和承擔治水任務的政府官員。他們帶著平時工作中的困惑和難題前來問計陳曉宏。
亞運逢枯水期要有應急措施
昨日,一位從珠海趕來的水環境治理技術人員提問,他聽說廣州在這輪治水中安排了一些資金做應急工程,“對于水質沒有改變很多的河涌,有沒有可能在亞運前采取應急措施?”
陳曉宏指出,現在離亞運會越來越近了,目前河涌整治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治污還要持續下去。但是亞運會期間的11月份是一個枯水期,污染源如果控制不好,有可能會在一些沒有治到的地區顯現出污染問題,現在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肯定來不及了,所以必須要用上應急措施。
據了解,廣州有可能會參照北京舉辦奧運會時的方法,在亞運期間關掉污染河涌的企業排污口。同時調水也將在亞運期間臨時性解決污染,這些都是臨時性的一些方案。
治水干部查處偷排遭遇“死結”
昨日,來自基層的治水干部譚先生帶著一連串的問題向陳曉宏討教。“我所在的街道遇到的問題是,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混在一起,我們正在建立污水管網,但工業污水往往偷排入生活污水管網里面,導致污水處理廠沒法工作。”
對此,陳曉宏指出,現在統計發現廣州大概有20%的工業廢水進了生活污水管網,工業廢水跟生活污水成分不一樣,工業污水會破壞污水處理廠的微生物系統。所以工業污水一般要單獨處理,最好不要混在生活污水管道里。
譚先生告訴記者,目前治水的資金壓力非常大,在他負責的18平方公里范圍內,如果全做雨污分流就需要4億元,而這個街道一年的財政收入才3000萬元。現在要把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分開更是難上加難。
在整治企業偷排的問題上,譚先生也是左右為難。“在我工作的轄區里,很多生產牛仔褲紐扣和進行寶石加工的小作坊污染非常嚴重,但我們去查處,這些企業就鎖門躲避,我們用水泥封上其中一個企業的排污口,結果還引發了群體性事件。”
“封是封不住的,污水總要排出來。”陳曉宏表示:“這個問題短期內是一個死結,沒有解,長效機制就是人口遷移和產業轉型。”(王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