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下午,技術人員避開強光,將近百桶優勢細菌群投放到500米長的“戰場”中

4月30日,技術人員將增氧、翻淤泥的設備安裝到位

5月5日,技術人員采集水樣,留作對比用
記者寧峰圖/文
西安市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先后在1983年、1998年和2004年對護城河進行大規模的清污工程,但效果不佳,污染出現反復。
西安市城墻管委會今年采取“細菌戰”——一種生物方法清理河底淤泥,新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對城市治污提供了新思路。
“天天晨練從這里走,發現水比一個多月前清多了!你看,很多燕鷗還到這里來抓魚!”順著郭大爺手指的方向看去,西安市玉祥門南側一段的護城河明顯要比其他河段水清澈。
一個多月的“細菌戰”初步見效,護城河的水變清了。
人工戰 成本高“戰果”差
西安護城河是古城墻景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水質污染,時常被市民和游客抱怨,污染治理幾乎年年都搞,但總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建設處劉文海處長介紹:護城河1984年改造完成,擔負著老城區、環城路、二環路范圍內的排水、排污任務,進入護城河的污水管道有17條,雨水管道34條。雨天時,雨水會將大量垃圾、泥塵帶入護城河,令護城河水變為典型的生活污水污染河。
#p#副標題#e#管委會從1998年開始清理河底淤泥,每天給護城河注入5萬立方米清水,每天要花費一萬元左右,但依然不能徹底清除淤泥,效果也不明顯。
要徹底切斷污染源,遷移排污管需要二百多億元,還有很多技術難題。相關部門只能下決心開始尋求新方法凈化護城河。

這17種優勢菌群形成治污“集團軍”

6月16日,治理完的實驗段與未治理的河段涇渭分明,一個多月的生物治污收到成效
細菌戰“俘虜”污泥為我用
2008年11月,城墻管委會在玉祥門外護城河橋洞下選擇80米長的實驗區域,將培養的微生物細菌投放到河水中,利用微生物“吃”淤泥的效果不錯。今年5月5日,他們又在實驗區域南側開辟了500米長的實驗區。
擔負此次治污工程的技術人員程森林說,細菌治污屬于生化處理技術范疇,他們將17種自然提取、人工培養的優勢細菌群組合在一起。投放到污水中的微生物各有分工:有的消化淤泥,“吃掉”水中的富營養物質,恢復有機物與無機物間的轉化;有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加水體含氧量;有的則變成“小蟲子”成為魚兒的食物。細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繁殖,反復作用,并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
#p#副標題#e#6月16日,記者在實驗區看到幾只燕鷗在水面盤旋,有的扎進水中捕小魚;河里魚群清晰可見……與相隔未處理的水相比明顯清澈了很多。經檢測,水質由之前的劣五類水變為合格的景觀用水。城墻管委會決定將來在整個護城河里推廣這項技術。
有先例 生物法漸受寵
日本科學家發現能化解土壤中污染物的“大嘴細菌”,并用其治理土地污染。湖北武漢和云南昆明兩地使用“細菌”治理受污染的西北湖和寶象河,以往黑臭的水變得清澈無異味。
劉文海說,新技術有望改變護城河“一清淤泥清半年,一場大雨就污染”的窘境,生物治污技術不僅節約了成本,有望15到2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不用人力清淤,而且對人們無害。隨著新技術的推廣,希望還市民一個美麗的古城。
相關鏈接
西安市在2004年對護城河進行清污,共耗資1300多萬元,每天的維護費用在一萬元左右;生物法治污的費用為1000萬元,其效果可以維持15至20年,節省人力物力,利于環保。

顯微鏡下,細菌正在與污泥“戰斗”。每克菌劑中的細菌含量達到500億~1000億株,分上、中、下三層對污水展開作用(放大400倍)

6月16日,技術員打上來一瓢治理后的河水,水質清澈達到景觀用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