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隨著污水處理能力的不斷增加和水平的不斷提高,減排目標得到了實現,水污染得到了控制,但是如果不把處理污水過程中產生的污泥處置好,近50%的COD將可能以另一種形式轉移到環境中。”剛從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任上退休的楊向平,如今是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他指出,污泥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環境治理一個必須完成的艱難任務,務必要抓緊時間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則認為:“各界對污泥的重視程度已經夠了,錢也不是大問題”。而經過不斷研究、實踐,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問題也將獲得妥善解決。那么,污泥處理處置的難題是否能從此得到妥善的解決?繼污水處理市場之后,它能否成為又一個蓬勃發展的污染治理產業市場?在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單位主辦的2010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圍繞上述話題,各方專家展開了一次深入交流。
盡管在技術方案仍有不同意見,但與會代表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污泥處理處置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會給污染減排“拖后腿”、給城市環境管理帶來極大麻煩;現在要抓緊時間明確政府職責,理順產業鏈條,制定產業保障措施,并加大對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公益性、基礎性研究。在“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低碳化”原則的引領下,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技術方案,要先把污泥“二次污染”的勢頭遏制住,逐步發展起運轉高效、經濟適用的污泥處理處置體系。
①別讓污泥拖后腿
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工作明顯滯后,目前全國近八成污泥沒有得到妥善處置
在2007年發布的《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中,當時的建設主管部門提出,力爭在2010年底在我國實現“省會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實行穩定化處理,城鎮污水處理廠脫水污泥基本上得到妥善處置或利用”。現在看來,這個目標將無法得到實現。
“連進行污泥填埋運輸的專業車輛現在還沒有。”王洪臣說。根據他的調查,目前焚燒處置解決全國污泥的6%,堆肥處理了8%。“剩余的情況無法掌握,等同于沒有得到穩定的處理。”
而建設部的統計結果也驗證了這一觀點,由于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緩慢,目前全國近80%的污泥沒有得到穩定化、無害化處理處置,絕大部分仍是送往城市垃圾處理廠簡單填埋,“二次污染”嚴重,事故時有發生。
“十一五”期間,污水處理廠建設、污水處理量攀升的同時,也帶來了污泥量的大幅增長。而從各地現有的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來看,形勢已不容樂觀。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張韻介紹說,目前,我國運營污水廠為2013座,日處理水量8053萬立方米。今年將預計完成新增日處理能力1500萬立方米,“十二五”期間每年都將新增這個數字。以污泥(含水率80%,下同)占污水質量比例為0.6‰計算,去年末的污泥產量為4.8萬立方米/天,以新增污水處理量運行負荷率為75%計算,“十二五”期間污泥年產量將以246萬立方米逐年遞增。
而中國水網一份關于《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報告(2010)》中更是明確指出,去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量達280億噸,污泥產生量為2005萬噸,今年將達2300萬噸。而根據他們的“保守”估計,“十二五”期間,隨著在建污水處理廠大批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將達到年均增長15%,年產生量將突破4600萬噸,日產量將超過12.6萬噸。
張韻指出,目前的現狀是,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能力明顯不足,“十一五”期間,污泥處理設施投資不到污水處理設施的40%,而建成設施也因運行費用等問題大部分被閑置,無法發揮作用。
與歐美國家污水處理設施與污泥處理處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硬性”規定相比,我國的情況則是有些“長短腳”的意味。相比于污水處理廠投資、建設、運營的迅猛發展,污泥的處理處置滯后了豈止一個10年。
而在楊向平看來,污泥的“短腳”遲早要拖累污染減排。“如果污泥的問題管不好,節能減排的效果要打一半的折扣。”從事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管理工作近20年的他,對污泥處理處置有很多經驗和想法。
“如果不把處理污水過程中產生的污泥處置好,近50%的COD以另一種形式轉移到環境中。”楊向平說。“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和減排統計掛鉤,和地方領導的政績掛鉤”,正是因為國家有了節能減排的硬手段,污水處理事業得到了長足進步。“如果一個地方或是一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不好,那就給他們的減排結果打半折,那這項事業肯定就能推動起來。”
②污泥二次污染問題必須控制
污泥處置的目標首先是控制污染、保障安全,然后是合理利用,最后才是開發清潔能源
當面對國外極具科技含量的先進技術、五花八門的國內方案,業內專家們常常針鋒相對,這也是不少地方政府、水廠遲遲不能動作的原因之一。而要確定技術路線,首先要搞清楚污泥是什么?王洪臣強調,污泥首先是污染物,其次是營養質,然后是能源。因此,相應地污泥處理處置的目標就是首先要控制污染、保障安全,然后是合理利用,最后才是開發清潔能源。
穩定化、無害化是污泥處理處置首要解決的問題,王洪臣指出,不能讓污泥“二次污染“的問題愈演愈烈。“而目前的情況是,全國污泥無害化處置比例仍然過低。”張韻說,各地污泥處理形式單一,減量化、穩定化程度不好。國內大部分城市采取的主導工藝為脫水,而深度脫水、硝化、干化、焚燒等穩定化程度較高的處理方式應用較少。
干化?成本太高;焚燒?污泥熱值太低。必須看到的是,目前國內確實還沒有一項在經濟性、適用性上“完美”的技術。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作為先行者,其經驗又常遭遇水土不服,不能拿來就用。對此,張韻也承認,目前污泥處理處置關鍵技術確實還不夠成熟。比如消化環節還需要工程技術優化;污泥干化的產品出路成問題;堆肥周期長,效率低,環境影響不確定;土地利用存在潛在環境風險等。
而對不少地方熱推的焚燒處置方式,楊向平也不甚贊同:“由于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國外的污泥處理處置趨勢是干化,而非直接焚燒。很多歐美國家都把焚燒爐改成了干化爐。現在看來,最多的方案還是土地利用。”
“深度脫水+填埋,干化+焚燒+灰渣填埋,好氧發酵+土地利用(主要是農用),厭氧發酵+土地農用”。這是目前國內研究、實踐較多的4個技術方案。“最后一種投資多、運營管理復雜,但這將成為主流方案。”王洪臣是“厭氧”的堅定支持者。
他之所以選定了難度最大的第四種方案,是因為前三種污泥處理處置方案都或多或少會造成營養質或能源的浪費,且很難實現低碳的目標。“而采用第四種方案,全國3000萬噸污泥將動態增加3%~10%的營養質循環量,25億立方米甲烷氣清潔能源,可發電40億度;與其他路線比較,可直接減少碳排放1500萬噸,間接400萬噸。”
從國外經驗來看,“厭氧”確實是應用范圍廣、時間長的技術方案。“歐洲每年4000萬噸污泥,一半以上采用厭氧消化,英國甚至65%以上的污泥都用厭氧。”王洪臣說,我國現有40%的污水處理廠都可以采用厭氧、強化預處理的高溫消化方式。“而如果全國60%的污泥采用厭氧工藝,大概需要300億~500億元的總投資,國家每年需20億元的投資即可帶動起來。”
#p#副標題#e#在北京奧運會申辦期間,北京已經開始重視污泥的處理處置。經過考察,楊向平了解到,國外普遍采取的是污水和污泥處理“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管理”的原則。“在國外,幾千噸規模的小污水廠都有標準的厭氧消化設施。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就硬性規定所有污水處理廠必須有污泥消化裝置,這是他們的國策,必須先讓污泥得到穩定化。”
據楊向平介紹,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也相繼進行了污泥消化設施的建設,但由于技術上、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實際效果并不好。“現在2000多座污水處理廠,估計有消化設施的有十幾家,穩定運行的更是鳳毛麟角。”他說,這反過來也說明,我們在這一塊有很大潛力。如果污泥在污水處理廠就能實現穩定化,這就為將來進一步的處理處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技術選擇。
對于厭氧工藝目前仍存在的諸多問題,王洪臣也并不避諱:“厭氧工藝在設施穩定運行方面確實有困難,比如對管理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復雜。因為管理跟不上,很多厭氧工程不出三五年都失敗了。有些則是設計時就沒有考慮到運營的問題。”但他特別強調,只要監管到位,運營的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亟待重視的還有污水處理廠普遍提標改造后,污泥產生量和成分的變化。“根據需要,要加大對污泥穩定化、減量化的研究,特別是這一輪升級改造后的污泥,未來兩三年內要爭取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楊向平說。

污泥處理工藝流程,包括4個處理、處置階段,即:污泥的濃縮、消化、脫水和處置。根據中國水網《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報告(2010版)》,我國城鎮運營與在建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藝(處置見上圖)方式如圖示(以下數據截至2010年5月)。
污泥處理處置經濟指標
項目
|
好氧發酵
|
石灰干化
|
熱干化
|
焚燒
|
填埋
|
建設投資(萬元/噸泥)
|
25-30
|
10-12
|
45-50
|
40-70
|
20-35
|
經營成本(元/噸泥)
|
60-100
|
130-150
|
180-200
|
160-280
|
70-80
|
總成本(元/噸泥)
|
120-150
|
180-200
|
330-400
|
330-470
|
100-120
|
③怎么給產業發展營造空間?
制定政策考慮產業鏈上下游要求,確定收費標準,加強全程監管
今年年初,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十五”期間我國主要進行污水處理廠工作,“十一五”期間,重點是進行管網的配套,即將到來的“十二五”,要將重點放在污泥處置等方面;應“千方百計地將污泥處置搞上去”,鼓勵污泥無害化后進行土地綜合利用。
張韻所在的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承擔了相關部門委托的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規劃研究,課題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別是對污泥處理處置的產業保障政策進行了初步梳理。
環保市場是個政策市,污染治理等環保工作會不斷催生、促進環保產業市場發展。而反過來,完善、發達的環保產業也是污染治理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在促進認識、投入到位,技術路線清晰以后,政府更多地是要從完善標準政策體系、加強監管、調動產業活力、規范產業發展上做文章。
在張韻看來,現階段,污泥處理處置產業保障體系仍然缺失,技術標準滯后,行業監管不到位,產業政策不完善等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和逐步解決。而這也是他們規劃研究中著墨最多的部分之一。
對此,王洪臣反復強調說,國家制定政策時,必須要考慮到產業鏈的上下游。“首先要有投融資的優惠政策,保證投入和資金;還要有清潔能源、堆肥的標準,就是要給污泥處置打開出路。”
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政策體系的初步設計中,首先要有價格保障政策。這一點并不難理解,此前污水處理市場的蓬勃發展,就直接得益于不斷完善的城市污水處理收費制度。
目前,雖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已經明確指出,“污水處理費應包括污泥處理處置運營成本;通過污水處理費、財政補貼等途徑落實污泥處理處置費用,確保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正常穩定運營”,但當前的污水處理費普遍不能覆蓋污泥處理處置的成本。楊向平甚至估計要收到兩塊錢的污水處理費,污泥才能得到很好的處理處置。
污水處理收費必須要能覆蓋污泥處理處置的成本。而這個價格如何調整,則首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調整機制,在做好宣傳教育、公眾參與的基礎上,分階段提高污泥處理處置收費標準。而為了確保資金來源的穩定,建議設立專戶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用于污泥處理處置工作。
近年來,污水廠建設速度的加快,有地方政府重視和投入的推動,也與市場機制的引入密切相關。對于污泥的處理處置,也可以走這樣一條政府“以獎代補”、制定優惠、吸引社會資本的道路。
#p#副標題#e#對此,張韻指出,應當建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運營的財政補貼渠道,對符合條件的污泥處理處置企業及運營制定相關的財稅、收費優惠政策。“比如運營稅負減免機制,對達到要求的企業可以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對設備加速折舊等。”在投資運營方面,可以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投資、參股、承保、托管、租賃、特許經營等形式參與建設和運營。
規劃中特別提到了專業化公司的概念,提出要從一開始,就重點培育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的環境工程總承包公司。“重點支持那些核心競爭力強、具備專業化管理水平的環境企業及集團,同時,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為企業集團和總承包公司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
在完善產業政策的同時,政府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標準和加強監管。而兩者都必須是著眼于污泥處理處置的全過程。楊向平總結歐美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經驗時,把嚴格的標準排在了首位。“比如美國的503條款、歐洲的污泥標準,對處置和利用都有嚴格的規定,同時制定一整套的政策來支撐這套標準。相比之下,我們現有的標準政策偏重于處理環節,而沒有考慮到上下游、考慮全過程。”
據張韻介紹,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標準方面,去年以來,生產標準的建設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已制定標準見附表,還有建材添加料尚待研究制定)。但污泥處理處置產品應用于農、林、園林、建筑等領域的專項技術標準還是空白。而除了產品,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建設標準、設施運行管理標準等也是急需的。對于污泥處理處置的全過程,還有污染物排放、環境衛生、消防、節能、勞動安全、職業衛生等標準,運輸專門管理辦法等亟待填補空白。
而對于上游的監管,同樣是有效監管和責任體系的重要內容。“我們現在的污水處理廠面對上游超標污水沒有能力消解,只可能做到富集。如果最終污泥處理沒有達標,很可能原因在上游。”而據他介紹,歐美國家采取的是上游排放重金屬有毒有害物質的單位形成責任聯合體,形成有效的監管和責任體系,為污泥無害化處置打下良好基礎。
楊向平特別強調,污泥處置要盡早地列入城市規劃。“否則越到后來,越是難找到處理處置用地。”這是他的經驗之談。“北京就曾經設想建立4個堆肥處置點,除了較早建立的一個200噸日處理能力的廠,剩下的誰也不愿意建在自己的區內,都沒了著落。”

我國現行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標準
名稱
|
實施時間
|
發布單位
|
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
|
1983-03-01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
|
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排放標準
|
1994-01-01
|
建設部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
|
2003-07-01
|
環保總局、質檢總局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泥質
|
2010-06-10
|
質檢總局、標準委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分類、混合填埋泥質、園林綠化用泥質三個標準
|
2009-12-01
|
同上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單獨焚燒用泥質、土地改良用泥質兩個標準
|
2010-06-01
|
同上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制磚用泥質
|
2009-01-01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農用泥質
|
2009-10-01
|
同上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水泥熟料生產用泥質
|
2009-12-01
|
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