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熱”的領域
“污泥處理處置方面,類似的交流活動很多。雖然我本人參加的不算太多,但動不動不到一個禮拜就會接到一個會議通知?,F在大家對污泥的關注要比對污水‘熱’得多。”
日前,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召開的2010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上,秦皇島市綠港污泥處理廠廠長馬達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和美國貿易發展署聯合主辦,北京中科博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威立雅水務工程(北京)有限公司等機構協辦。
同時與會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表示,污水處理設施高速建設行將結束,而污泥處理處置才剛起步,導致污泥“積壓”,成為環境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王洪臣的觀點實際上也是多位與會者的共識。
污泥處理處置嚴重滯后于污水處理的現實,使得已經建成投運的大批污水處理設施的環境效益大打折扣。大量污泥的無序棄置,不只是污染物從污水往陸地的轉移,實際上還使污染物進一步擴散。
王洪臣透露,2009年,全國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1992座,處理污水量280億立方米,產生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2005萬噸。
隨著在建的2000多座污水處理廠陸續投入運行,全國年污泥總產生量將很快突破3000萬噸。
馬達介紹,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對所有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和運營單位在污泥處理上的要求都是比較模糊的——“污泥外運處理”,要求不那么高,對填埋和棄置污泥的危害也認識不太清,隨便找個地方埋了就可以。但現在寸土寸金,加之人們的環境意識在逐漸覺醒,不讓埋、不讓倒,污泥處置更成為難題。因污泥處置產生的環境糾紛和沖突在全國時有發生。
“現在國家政策是對的,如果沒有污水處理廠,有污染的企業就不能進入”。而要建污水處理廠,馬達表示,“污泥得有去處。中國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不能再整得到處烏煙瘴氣”。
活躍的市場須走專業化路線
在會議現場,記者與一位不愿具名的DDI國際工業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人士有類似感受。
在目前缺少良好解決方案的情況下,與會代表大都在密集、頻繁地交流,相互通氣學習,試圖了解更多的信息和動向。對新興污泥市場潛在的巨大商機,各家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場面很是熱絡。而設備供應商也都急著想搶占市場份額,透過華麗的專業包裝及動人的演示魅力,來博取市場訂單。
據稱,DDI目前正在研發一種污水處理零污泥排放技術,可將其中所有污染物立即轉化成清潔新能源,并估計很快可進入市場化階段。
這位人士特別對大會參會者作了分析:約200余家參會單位中,包括5家政府機構,17家學術研究機構,23個國家級城市設計單位,以及73家國營及私營企業單位——含3家世界500強企業,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
一位來自美國的參會者在會議發言中用流利的中文明確表示:為什么到中國來?因為中國市場很大。
國家對廢棄物包括污泥在內的處置要求是“四化”,即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和資源化。
這位人士總結說,目前大部分技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耗能過高、成本太大、效率太低、二次污染、安全隱患等諸多問題與缺點。
“現在國內的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處于‘春秋戰國’時期,五花八門什么技術都有。不過,包括國外的一些技術在內,大部分都停留在概念和設想上,根本就沒有經過工程實踐,或者根本就不能用于工程實踐。”陳同斌評價說。
陳同斌,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是國際水協會(IWA)污泥管理專家組成員,因長期從事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土壤環境修復等研究并取得重要創新成果,被評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陳同斌評價,現在國內缺乏相關的研究積累和工程經驗,絕大部分人是憑常識和個人感覺進行判斷,就像盲人摸象,只是從局部了解去推測全局,很少有人能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的實際效果。
陳同斌認為,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水平有高有低,處理成本相差很大。目前,能夠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團隊和企業很少,應該強調專業化發展。現在即便是高水平的專業設計院,對于污泥處理處置項目的了解也相對有限。專業設計院對于這些新技術需要一個吸收、消化的過程,也需要專業的工藝技術依托單位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也需要盡快出臺相關標準,以提供工程建設、設計、運行、管理方面的規范和指導。
對于這一行業的發展,馬達也提到,有待國家出臺標準,而且各地標準還不能太一樣,因為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污水的來源和污泥的類型也都不同。
王洪臣曾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總工程師、北京京城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北京排水系統工作過20年,見證了北京排水業的發展。他認為,需求已客觀存在,認識已經到位。從資金上,中央及地方財政充足,解決環境問題是拉動內需的重要方向。宏觀政策亦已具備。
從方法上,怎樣處理處置我國每年產生的3000萬噸污泥?王洪臣強調,國家污泥處理處置路線及其配套政策是解決污泥問題的關鍵。
中外有別的污泥
到秦皇島市綠港污泥處理廠現場參觀,是本次會議的議程之一。
秦皇島,北戴河、南戴河等避暑勝地都在其轄區內,素有“中國夏都”之稱,尤其在夏天,“中央領導來得多,因此對秦皇島的環境要求非常高”。
現在,秦皇島5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都交由綠港污泥處理廠處理,日處理污泥近200噸。
鑒于污泥處理處置行業才剛剛起步,在馬達看來,很多地方的做法都是試驗性的,而且有不少處理廠的日處理量僅10噸,量非常小,沒有真正進行工程化應用。
#p#副標題#e#在綠港招標時,有中科博聯、西門子等數家公司參與競標,馬達表示,當時感到特別費勁的地方在于,參與競標的幾家公司都沒有完全相同的工程案例。
不過,經過仔細比對,中科博聯最終勝出。
中科博聯在山東壽光有一個日處理300噸造紙污泥的工程案例,而且在生物堆肥的臭氣控制這一關鍵難題上做得很好。略有“瑕疵”的地方,是其雖有造紙污泥處理的工程案例,但造紙污泥的性質與城市污泥并不完全相同。不過,馬達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判斷,從基本原理看,兩者應該很類似,因此最終認可了其智能控制生物發酵處理技術(CTB)。
其實,西門子各方面情況也不錯,比如在自動化控制領域見長,也收購了美國某水務公司做堆肥,而且非常想在中國做個試點。退一萬步說,保險起見,做不好的話,選西門子這樣的國際大公司索賠也方便。
遺憾的是,西門子在國外的案例規模普遍偏小。而且從大背景看,中西方的污泥處理環境、標準均不一樣,即使國外公司的技術有其先進性,也須符合中國水土、加以改進和完善。
據陳同斌介紹,中外污泥的差別體現在產生量、成分、水分、熱值等特性上。就像有些與會者所表示的,歐洲一個國家的污泥產生量還沒有我們一個城市大。此外,中國通常是雨洪混用管網,有很多泥沙混進去,污泥的熱值低、可生化性相對較差,對干化設備的磨損較大。這是國外先進技術進入中國后必須經過研發改進和工程檢驗的根本原因。
至于國內,陳同斌介紹,全國還有各種各樣的污泥處理工藝在進行試驗,但多數只做到中試階段。到目前為止,除CTB生物發酵處理工藝之外,幾乎還沒有見到被多個工程采用并完全符合行業標準的工藝設備。“從中試放大到生產,不是比例一擴就可以了,其中有很多問題會隨之而來。”陳同斌說。
馬達說,當時決定選擇中科博聯是有一定冒險性的。經過一年的實踐,現在看,冒這個險值了。他認為,污泥處理處置的各種技術、工藝都需要做幾個示范,以給大家做個參考,“這非常重要”,而且有助于國產技術的發展壯大。
生物堆肥處理最適合國情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污泥處置方式焚燒占6%,堆肥占8%,其余86%進行‘填埋’。”王洪臣表示,這是帶引號的“填埋”,事實上有些是被隨意處置了。
填埋、焚燒、土地利用,各種污泥處理處置的工藝路線都各有利弊。目前所有主流技術,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或技術可以用來解決所有問題。
王洪臣、陳同斌等并不諱言:作為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生物堆肥應該是主流工藝。
污泥的土地利用,通常是指在耕地上投布經過處理后的污泥,是以利用污泥中的有機物和營養物、改善土壤質量為目的的處理方法。
王洪臣明確表示,厭氧消化(一種類似做沼氣的方式)+土地利用(農用為主)的技術路線,應成為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的主要技術路線。
王洪臣計算,全國3000萬噸污泥如被采用,將動態增加3%~10%的營養質循環量;將產生25億立方米甲烷氣清潔能源,可發電40億度;與其他路線比較,可直接減少碳排放1500萬噸、間接減少400萬噸。
臺灣大學化工系教授李篤中,曾任IWA污泥處置專家組組長,他曾對《科學時報》記者介紹,國外污泥處置方法一般有4類:填埋、焚燒、投海和土地利用。前3種處理方法由于環境壓力和經濟壓力日益增大而逐漸減少。
陳同斌談到,現在國外什么樣的技術都來到中國,包括有些落后的焚燒技術,以自身利益為主,為賺錢在中國作商業推廣。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環保技術與裝備研究所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王濤表示,根據中國國情,更多地方適合堆肥。因土地資源有限、人口眾多、污泥產生于土壤,無休止截斷循環是不利的,要走土地利用的方向。堆肥有循環性,而且從投資成本來看,在所有處理技術中,是相對最低的,適合我國國情。
從工藝角度來說,生物堆肥的技術方案相對成熟,失敗風險較小。美國、歐洲對于污泥堆肥處理都比較重視,研究歷史也比較長。
陳同斌同時是農業部肥料登記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他表示,從人們擔心的污泥農用的重金屬污染風險來看,目前還沒有發現哪里報道過因使用污泥而導致重金屬污染的實例。污泥農用的重金屬污染風險被夸大了,在正常用量下,污泥土地利用并不會導致土地污染。當然,并不排除因長期大量傾倒污泥(把土壤當做垃圾場)而導致土壤污染的潛在風險。
陳同斌介紹,旨在降低城市污泥重金屬影響的鈍化技術正在發展,同時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監管力量加強等原因,城市污泥重金屬含量在逐年下降。他的團隊對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的大規模調查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現在,陳同斌研究團隊已經得到國家相關部門授權,組織了幾十位同行對污泥農用的泥質標準進行修訂。
作為陳同斌團隊的成員,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博士鄭國砥介紹,他們在農業泥質標準編制過程中作了廣泛調研,調查了100多個專家,包括對農民的調查,形成了非常嚴格的標準,已頒布實施,涉及除臭、滅蠅和對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的控制等。
鄭國砥表示:“我們的宗旨就是,在保護土壤和環境的同時,合理解決污泥出路問題。”
而針對污泥農用的長期試驗站也已經開始啟動,準備作長期監測。
新的農業泥質標準編制雖然放寬了銅、鋅的使用限制標準,但是實際更嚴格了。
一項污泥處理技術案例
作為污泥處理行業領軍人物的陳同斌及其團隊,成為與會者追問行業狀況的焦點人物。
正是陳同斌團隊,以其發明的CTB工藝為綠港污泥處理廠提供了成套技術支持。
該技術是在“863”計劃的連續支持下,與中科博聯環境工程公司合作開發的。
綠港處理項目以生物堆肥處理為主。事實上,這也是該技術用于山東晨鳴集團造紙污泥生物無害化處理之后,再次成功地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的大規模無害化處理。
陳同斌介紹,該技術的優勢是發酵速度快、占地面積少、無臭氣排放,實現了計算機智能控制、操作簡便,環境安全,無二次污染。
作為陳同斌研究團隊成員之一,“863”計劃污泥處理處置首席科學家高定博士介紹,該工藝還具有節能減排效果顯著、能耗小、運行成本低等諸多優點。
自1993年以來,陳同斌一直從事污泥生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和工程研究,先后培養相關領域的博士和博士后20余名,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2005年,中科博聯與陳同斌團隊聯合開發的污泥快速堆肥自動控制系統被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此后,經過多年的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國際領先的“智能控制生物堆肥成套技術”(CTB技術)。
污泥處置算剛起步,如果當肥料賣是有標準的,如果當土壤改良劑使用,在我國就沒有標準了。陳同斌團隊采用的是美國的標準(即美國環??偸鸬?03條例)和我國已有標準。
目前,作為土壤改良劑和肥料,綠港污泥經過生物無害化處理后很搶手,現在主要通過贈送的方式提供給一些單位使用。
在陳同斌團隊的技術支持下,綠港污泥處理廠在工藝設備的安裝調試過程中,也先后根據工程的實際運行效果因地制宜地進行了工藝優化和完善。
陳同斌認為,中試工程與真正的工程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在目前污泥處理設施運營經驗不足的前提下,無論采用哪種污泥處理工藝,不管誰來提供技術支持,都應該請有相關工程經驗的專業團隊來協助業主運行1年,這樣工程可靠性和穩定性就更有保障。否則,業主單位可能會因缺乏相關工程技術經驗而面臨工程失敗的風險。
目前,秦皇島污泥生物處理工程已經穩定運行1年多時間,證明其工藝技術已經基本成熟。陳同斌說,如果政府的政策和投資能夠及時跟上,將會在我國迅速形成一個污泥處理處置的戰略新型環保產業。(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