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曾妮
千里珠江婉延而下,并在入海之前鋪陳成了兩岸夾江、六脈通海的名城廣州。
曾幾何時,大小河涌交織而成的城市經脈,以小橋流水、綠蔭遍地盤活著整座廣州城;曾幾何時,“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的水鄉美景,延續著一代又一代人不老的記憶。
但這一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深化,在過去十幾年里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水環境的不斷惡化,同時也刺激著廣州這座“嶺南水鄉”敏感的神經,并由此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治水大戰。到2009年,廣州更以每天1億元投入的大魄力,以各區、縣級市主要領導責任包干的大決心,舉全市之力系統推進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確保2010年6月底前全市水環境明顯改善。
今天,廣州向市民交出這份“治水”答卷,這也是2010年廣州在“大變之年”交出的首份答卷。
交一份城市“大變”的答卷
廣州,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興、以水為榮的城市,境內水系密布,河道縱橫,僅中心城區就有河涌231條,總長913公里。
龐大的水系,污染也許只需十來年甚至是幾年,但系統整治卻可能要花上數倍的時間。
興建污水處理廠、沿岸景觀整治、搬遷污染工廠……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廣州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治水。但污染日久,積重難返,廣州治水的壓力和難度可想而知,特別是2004年申亞成功,對廣州的水環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從戰略的高度,對廣州包括治水在內的環境綜合整治寄予厚望。早在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在對廣州提出實現城市環境面貌“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到2010年一大變”要求時,還提出了恢復市民到珠江游泳的殷切期望。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又專門在廣州召開全省綜合整治珠江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珠江整治工作,進一步動員全省特別是珠江沿岸各市黨政部門和全社會齊抓共管,在若干年內切實抓出成效。
經過之后幾年的整治,廣州終于在2006年舉辦了首屆“橫渡珠江”活動,但珠江水質仍未達到“常年可游泳”的要求;除了珠江之外,廣州大多數內河涌的水質常年處于劣五類。
水環境治不好,就意味著廣州輸掉了“大變”這場大考。2008年12月23日,廣州市啟動了新一輪治水行動,立下了“到2010年6月底全市水環境明顯好轉”的軍令狀,并與全市13個治水責任主體簽訂了“責任狀”。
2009年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時任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開會動員,號召舉全市之力治水:“大家不能再拖了,要一天當5天用!”于是,“搶時間”成了全市各條治水戰線的共同“強項”。越秀區按市場價制定拆遷標準,創造了5個月完成1121戶居民拆遷的“和諧拆遷”奇跡;海珠區“發明”了“5+2”、“白加黑”的“非常工作制”;市水務局喊出了“平時保證不休息,假日休息不保證”的口號……
與一年半前相比,廣州的城市水環境已悄然蛻變。東濠涌、獵德涌等“黑龍”被縛,贏得了“涌民”們的掌聲,就連黑臭最嚴重的石井河,也有部分河段告別黑臭,重現“魚游淺底”的景觀;建成了石井污水處理廠、獵德三期等城市納污“大胃王”,昔日直排河涌的污水得到科學處理;增城市東境村、南沙區紅嶺村等經過農村污水整治,鄉村呈現出“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田園風光;崗頂等水浸街整治工程發揮了緩解內澇的作用,“水浸街”的頑疾有所緩解……
#p#副標題#e#經過一年半的“苦干”、“硬干”,廣州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交一份人水和諧的答卷
2009年2月的一天,越秀區建設和水務局的幾名工作人員在東濠涌邊慢慢走著,他們身后是等待拆遷的大片涌邊房,眼前的河涌依然黑臭不可聞。一個難題是:有什么辦法能在短短一年半之內降服這條“黑龍”?
該局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東濠涌是老廣州城的護城河,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治水不應該僅僅是恢復水質那么簡單。
一年半后的今天,曾經的“黑龍江”東濠涌華麗變身,成為一條“生態河”、“休閑河”、“文化河”———每天10萬多噸珠江活水從涌底的引水管溯流而上,至越秀橋,經地下凈水廠處理后,流入東濠涌;昔日的水泥堤岸換成了覆蓋親水植物的生態堤岸,在一些地方還設置了供市民戲水的親水平臺;請來文化專家,按“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小東門橋、越秀橋等古橋,并將年久失修的“東濠會館”改建為展示廣州河涌歷史的博物館。
截污清淤、雨污分流、調水補水、堤岸建設的綜合整治“四步曲”,使黑臭干涸的河涌重新煥發了生命活力,也讓廣州人逐漸恢復對河涌的溫暖記憶。
在83歲的獵德村村民林伯的記憶中,小時候每年端午節獵德涌上賽龍舟,是全村最大的盛事。但隨著獵德涌水質的惡化,參加龍舟賽的人越來越少了。近年來,隨著珠江新城人口的快速膨脹,原先鋪設的截污管道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污水排放量。負責為獵德涌截污的廣州市污水公司在獵德涌東岸、西岸又各鋪設了截污管道,把漏排的污水全部截走。上游三涌補水工程的建成,將珠江水引入獵德涌“洗白白”。如今的獵德涌,告別了黑臭,取而代之的是碧波蕩漾、柳綠花香的美景。今年端午節,獵德村舉辦龍舟“招景”,來自天河、海珠、番禺、越秀、黃埔等地80多條村的近200條龍舟,在獵德涌上演了“賽龍奪錦”的好戲。林伯高興地說:“今年的水好多了!”
人親水,水親人。曾經的“公共排污渠”又還原了其本來面目。潺潺水聲是童年的搖籃曲,緩緩流動的是生活的節奏。水的回歸,對于廣州人來說也是一堂生動的“環境教育課”,讓廣州人銘記,愛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否則環境惡化的苦果要由全體市民來承擔。
交一份科學發展的答卷
廣州治水之路漫長而曲折。治水歷程中的“摸爬滾打”,使廣州深刻認識到水的流域性、流動性,確定了“系統性治水”的路子,堅持用系統的觀點、流域的觀點來治水,用珠江的“大水”解決市區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凈能力,實現“水活、水滿、水清”。
水,是一座城市的命脈。它不僅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決定著城市的興衰。許多世界名城,如巴黎、倫敦乃至中國的蘇州、杭州,都曾因水的變質而使一座城市容顏黯淡,又因水的重生而使城市再次成為耀眼的明珠。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能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放心水,人均GDP就是達到2萬美元,也不算科學發展。”一位參與廣州治水的工程師坦言,治水的經歷讓他真正領悟了“一分污染要用十倍代價去償還”的道理,廣州再也不能走回“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必須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這座城市的水環境。
通過治水,廣州深刻領悟到了“城市以環境論輸贏”的真理。廣州在城市水環境治理上的不懈努力,成為了踐行科學發展觀一個生動的樣本。其“系統治理、標本兼治”的治水新路子,也為珠三角各地的治水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鑒的經驗。
廣州治水的執著已經持續了多年,但現在還不是畫上句號的時候,因為這份答卷還沒達到“滿分”。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曾指出:“治水要一年一年抓下去,一屆一屆抓下去,最終建立起與城市永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潔凈水系,使廣州不僅成為一個‘綠城’,也成為世界知名的‘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