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供排水一體化進程中,供水一體化先行了一步。圖為龍崗區南坑水廠。
7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擴大到全市,寶安區、龍崗區納入大特區范圍,長期居住在寶龍兩區的深圳人開始憧憬美好的特區一體化新生活。專家認為,特區一體化的關鍵要看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否一體化。近日,記者對寶龍兩區供排水現狀調查發現,特區一體化正在加速,而供排水一體化的現狀令人擔憂。
怪象
1這邊供水有多,那邊供水還缺
目前,深圳全市共有水廠81座,其中街道1萬m3/d以上水廠58座、村級水廠23座,總供水能力約為690萬m3/d,水廠平均供水規模約為8.5萬m3/d。深圳水廠數量眾多,卻多數互不連通,供水能力總體過剩,有200多萬立方米的富余,而局部供應不足,有的地方供水還缺。
我們不妨拿深圳周邊的國際城市作一個比較。先看東京,供水人口1300萬人,供水面積1200平方公里,與深圳相當。但是東京只有11個水廠,就滿足了需要;再看首爾,供水服務人口1042萬人,供水服務面積605平方公里,比深圳略少。但是水廠只有6座;香港供水人口700萬人,供水面積1066平方公里,水廠有21座,算是較多的,但是也只有深圳的四分之一。
這些國際城市的集約化供水水平高,可以提高主力水廠的供水設施利用率、保障供水安全和降低運行成本。香港、東京和首爾的水廠平均供水規模分別為23萬m3/d、63萬m3/d、133萬m3/d,遠高于深圳的平均供水規模(8.5萬m3/d)。這說明深圳特別是原特區外離實現集約化規模供水尚有較大差距。
原深圳特區內有水廠8座,數量和規模適當,而寶龍兩區大大小小的水廠多達70多座,這些原特區外村級水廠數量多,規模小,建設標準低,水處理工藝簡陋,供水設施利用率低,經營成本高,同時供水安全保障及突發事件處理能力不高。
造成這種怪象的原因在于深圳全市供水資源缺乏整體規劃,缺乏統一優化調度,這邊供水有多,那邊供水還缺。目前,寶龍兩區還有相當地方沒有喝上自來水。這不能不說是特區一體化的一大難題。
國內外部分城市集約化供水一覽表
香港 7001066 48721 23 51
臺北 250272366573 54
新加坡400626107618 104
首爾 1042 6058006133101
東京 1300 1200 69611 63 109
大阪 263222243381 74
深圳 1450 1953 670(690) 58(81) 12(8.5)34(24)
(注:括號內為含村級小水廠統計數據)
城市 供水人口供水面積 供水能力 水廠數量 水廠平均規模 水廠平均服務
(萬人) (km2)(萬m3/d)(座)(萬m3/d)面積(km2)
#p#副標題#e#2污水管網沒建多少,還沒人管理
有供水就有排水,污水的收集和處理是城市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深圳原特區內自2001年底在全國率先實施供排水一體化改革以來,排水業務獲得了飛速發展,污水處理率由改革前的56%提高到了88%,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近3年來的污水處理綜合達標率更是超過99%,為優化城市水環境、樹立良好城市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有效提升了民生凈福利水平。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原特區外排水管網建設和運營管理嚴重滯后,污水處理率目前僅為65%。
目前,寶龍兩區污水管網覆蓋率低,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建成污水管渠僅有近1000公里,不少道路沒有設計污水管或沒有按照設計要求配套建設污水管。更為嚴重的是,即使這些污水管網建好了,也沒人管理,或者管理混亂。
據了解,由于建設初期缺乏統一規劃,寶龍兩區的污水管網雖然是由政府投資建設的,但是交給街道辦和舊村管理,由于缺少投入和經費,實際管理處于缺位狀態,不僅排水系統凌亂,排水管網不完善,而且分割分塊,互不連通,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管理。目前,關外雨水、污水混流現象嚴重,除寶龍兩區中心城區的新建小區外,大部分地區的排水管網仍存在嚴重的雨、污混流情況,不符合我市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體制。
“這一現狀與寶龍兩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極不匹配,影響了城市形象與投資環境。”在前不久舉行的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上,深圳水務集團董事長于劍不無擔憂地表示。
呼吁
供水企業應“上水管下水”
自2001年市政府將排水業務合并到水務集團之后,原特區內的供排水實現了一體化,由此帶來原特區內供排水事業的穩定發展,水務集團也因此獲得了供排水一體化運營的豐富經驗。由此,市政協委員、水務集團董事長于劍建議,借鑒原特區內的經驗,以寶龍兩區深水寶安水務集團、深水龍崗水務集團、深水光明水務公司等3家水務企業為平臺,將原特區內供排水一體化運營的成功模式移植到原特區外,在寶安、龍崗以及光明新區推行供排水一體化。
具體來說,先將原特區外由政府投資建設的污水處理廠BOT項目分別委托深水寶安水務集團、深水龍崗水務集團、深水光明水務公司等3家水務企業管理運營。再將原特區外的排水管網分別委托深水寶安水務公司、深水龍崗水務集團、深水光明水務公司等3家水務企業管理運營。
于劍把這一供排水運營模式稱之為“上水管下水”,即供水企業在通過市政供水管網將自來水送至終端用戶的同時,也有責任、有義務收集和處理好污水,承擔起企業應盡的責任。
“如果政府信任水務集團,將特區供排水一體化的重任交給水務集團,水務集團將迅速提高原特區外排水服務和管理水平,為改善市民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助力。”于劍表示。
相關新聞
供水一體化先行一步
寶龍兩區供水資源整合初見成效
記者蔡志軍報道 在特區供排水一體化進程中,供水一體化是先行了一步。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主導和市國資局推動下,深圳水務集團順利實現了對寶安、龍崗兩區供水資源的整合。時間過去了3年,目前整合已初見成效,在供水安全保障、漏耗控制、水質提升、服務質量提高、規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整合前,各街道水司供水管網互不連通,不能實現聯合調度功能,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很低,市民關于高峰期水壓過低、甚至沒水的投訴頻繁。整合后,為迅速改變這一狀況,深圳水務集團委托上海市政設計院編制《深圳市供水系統整合及建設專項規劃(編制項目)》,并依據規劃成果全力推進街道與街道之間供水管網的互聯互通,共投入約9800萬元用于管網的新建與完善,極大地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壓不足的投訴大幅減少。
整合前,由于兩區水廠眾多,總體來講工藝水平比較落后,管理水平也比較低,導致出廠水水質極不穩定,經常有超標現象。整合后,水務集團通過建立健全水質保障體系、對嚴重影響水質的設施、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加大管網“死水”的排放等工作,水質狀況有了明顯改善。2009年,寶安出廠水濁度為0.11NTU,比2007年0.16NTU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管網水濁度為0.21NTU,比2007年下降16%;2009年,龍崗出廠水濁度為0.2NTU,比2007年0.42NTU大幅下降,管網水濁度為0.30NTU,比2007年0.45 NTU有所下降。
供水資源整合的目標是通過供水業務的特區一體化運營,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供水水質、服務、水價、規劃與建設的“五個統一”。要實現這一目標任重道遠,寶龍兩區居民希望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的進程中,大力推動供排水一體化,從而提升居民在供排水方面的民生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