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史家鎮生活污水處理站。
從排污管道流出來的生活污水,蜿蜒流經一片美麗的花園式水塘,經過菖蒲、梭魚草、水生美人蕉等“人工濕地”植物,對富氧成分及重金屬等物質的多重吸收,在排水口就已經變成了掬可洗手的清流。
“通過‘厭氧凈化+人工濕地’組合式工藝,史家鎮廢水水質按設計要求將完全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標準B標準。”內江市市中區環保局局長陳飛說。
“人工濕地”雨污分治
2010年,史家鎮將原本處于小鎮排污口的7畝多河灘地,變成了融污水治理與市民休閑于一體的生態花園。
處理站建成前,史家鎮原有排水系統雨污合流,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從街道暗溝直接排入河中。場鎮居民朱玲對此深有感觸:“不僅污水橫流,到處散發出一陣陣惡臭。生活污水還直接流入沱江,使得河水水質變差,一條河都被污染了。”
史家鎮生活污水的治理,采用組合式“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經過調節和厭氧凈化處理后,再經過菖蒲、梭魚草、水生美人蕉等植物17道工序的充分吸附和過濾后,史家鎮6000多場鎮居民的生活污水即實現達標排放。
“與污水處理廠不同的是,不僅將處理場地變成了生態公園,史家鎮污水處理站還基本上實現了零成本運行。”市中區環保局污染監督管理股的張雷川說,組合式“人工濕地”生態污水治理沒有水源和電力的成本需求,平常只需一個人的白班負責日常檢查與維護即可。
根據規劃,2011年,內江市中區將建成投入運行鄉鎮污水處理工程11個,全面完成該區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全區14個鄉鎮中,除兩三個擁有大型工業企業和已融入內江市城區的人口超大規模鄉鎮外,其他鄉鎮都將普遍采用組合式“人工濕地”生態污水治理工藝。
完善管網科學治理
4月2日,全安鎮在建的生態污水處理站現場,副鎮長劉建國一邊檢查著工程的最新進展,一邊再次核實污水收集處理管道的線路走向。
按照規劃,在位于全安鎮場鎮地勢較低的派出所下方,將于年內建成一個年處理能力達40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將排向不遠處的黃河鎮水庫。黃河鎮水庫是附近居民飲用水源之一,“根據處理工藝標準,這對飲用水源水質完全沒有任何影響。”搞環保出身的劉建國稱,污水收集同樣重要。在建設污水處理站的同時,該鎮還將于年內同時動工建設投資300多萬元的污水收集管道。
“小城鎮生活污水的處理,一直都是個‘老大難’問題。”陳飛介紹說,作為人口聚集區,鄉鎮一級生活污水處理的壓力不容小覷。如果要求每個鄉鎮建一個高標準污水處理廠,明顯太不經濟。于是,組合式“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工藝成了最佳選擇。
“為應對城鎮化的壓力,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我們都是超前規劃。”陳飛拿出設計圖給記者展示:“拿史家鎮處理站來說,設計標準是15000人的生活污水處理量,而現在該鎮人口只不過才幾千人的規模。”
對于大多數鄉鎮來說,基本還是處于雨污合流制的階段,沒有專門的地下排污管道。陳飛介紹,“厭氧凈化+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系統能確保鄉鎮80%以上的生活污水治理,“就處理能力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