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污染是威脅飲用水安全的重要因素。日前,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到湖南長沙、湘潭、株洲三地,以“保護飲用水源地,保障飲用水安全”為重點深入采訪。
在湖南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謝立看來,湖南省重金屬排放總量位居全國前列,重金屬污染直接威脅到飲水安全。湖南省從2011年啟動重金屬污染治理以來,經過努力,目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削減重金屬污染物排放
在湖南省株洲市霞灣港(排污渠)入江口,設置了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測經過處理排入湘江污水的鎘、鉛、砷、汞等重金屬含量等指標。
霞灣港承載著株洲市清水塘地區工業廢水。霞灣港在治理前是一條爛泥溝,而現在的霞灣港河床經過硬化,清澈的水汩汩地流入湘江。
據悉,株洲市投資2.02億元于2013年6月完成了對清水路至霞灣港入江口約4.06公里的霞灣港疏浚治理,共清理出重金屬污染底泥49487.61立方米并安全填埋,平均清淤深度1.40米。解決了霞灣港多年遺留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大大降低了污染底泥對湘江水質安全的威脅。
株洲市還建成了清水塘工業廢水綜合利用處理廠,負責清水塘地區工業廢水的治理,于2011年12月開始正式運行,日處理工業廢水能力達3萬噸。如今,各項出水指標已全部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標,有效削減重金屬污染物外排量,保護湘江飲用水源。
通過關閉淘汰、結構調整和重點治理工程的實施,共削減廢氣、廢水中汞、鎘、鉛、砷、鉻五種重金屬排放量359.03噸,較2008年削減了42.1%。
2011年湘江流域國控斷面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達標率為99.36%,2012年為100%,且斷面年均濃度值均呈現不同程度下降,湘江干支流鎘、砷的濃度分別比2007年同期下降26.6%、38.9%。
“湘江流域涉重金屬環境違法事件明顯減少,2012年以來未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環境風險有所降低。”謝立說。
關停搬遷涉水涉污染企業
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緊鄰湘江,聚集了株冶集團、中鹽株化等193家企業。為了解決清水塘老工業區企業帶來的污染,株洲市累計關停、淘汰、搬遷污染企業及生產線105家(條),推廣清潔能源企業45家。
“要根治清水塘污染問題必須整體搬遷改造。”株洲市有關負責人說。
在湘潭市岳港區,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占地1.74平方公里、沿湘江東岸呈狹長分布的竹埠港老工業區,是湘江重金屬污染七大重點區域之一,已經啟動化工企業關停搬遷工作。
位于竹埠港老工業區的湘潭市金環顏料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已經搬遷,僅剩下空空的廠房。該公司留守人員肖娟介紹,企業所在的這塊土地將由政府征收,啟動重金屬治理和區域建設工作。
據介紹,為徹底解決竹埠港的污染,2012年5月,湘潭市成立了市長任組長的竹埠港“退二進三”工作協調領導小組,按照“關停、退出、治理、建設”四步走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竹埠港化工企業關停搬遷工作。截至目前,竹埠港地區關停重化工企業19家。
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
治理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成本巨大。
根據初步測算,竹埠港化工業區“退二進三”工作大概需要100億元左右,包括企業退出職工安置、重金屬污染土地治理、開發整治。
“重金屬污染土地治理工作感覺最沒有把握,重金屬污染土地的治理是全球難題。”吳小月說,資金來源一方面依靠國家和政府,另一方面通過市場融資。
株洲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理土壤鎘污染的成熟技術。株洲環保局和一家科技單位開展了土壤修復試驗,治理重金屬污染,但是技術的推廣價值還值得研究,因為治理成本不能太高。
長沙市副市長姚英杰介紹,始建于1974年的鉻鹽廠于2003年被關停,遺留下來鉻渣和被污染的土壤治理問題。2005年成立鉻渣治理公司,對42萬噸鉻渣脫毒,現在是對可能污染的土壤進行解毒,工作量非常大。“目前對滲水中含有的六價鉻進行處理后排放。”姚英杰說,很擔心暴雨、洪水時期,有可能通過地下水滲入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