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在答復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有關“建立和完善水價形成和調整機制”的函件中明確表示,“政府有責任將征收的稅費用于城市供水等城市公用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擔負起提供普遍服務的義務。”函件稱,贊同環境商會提出的建立水價補貼補助機制的建議,具體補貼形式及補貼標準,由地方財政、發展改革(價格)等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考慮。
生活用水屬于居民生活必需品,決定了城市供水的首要性質是社會公共性和公益性,從而也決定了供水價格不能過度按照市場化運作,必須采取低價或者低利潤模式。在這樣的格局下,如果因為居民用水價格過低而導致供水企業虧損,影響供水系統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后期建設維護和運營,政府財政對供水企業給予“水價補貼”,彌補水價過低而導致的虧損缺口無可厚非,像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就是采取這一模式。
但是,從目前各地居民用水價格來看,水價標準并不低,相反一直處于高位運行,引起了很多公眾的強烈不滿。而且,近些年來,各地居民用水價格不斷上漲,不少地方也已經推行階梯水價模式,全國在2016年之前都將實行階梯水價。在居民用水價格本來就處于高位的情況下,政府財政又對供水企業發放“水價補貼”,不管發放“水價補貼”有無必要,無疑都會進一步激化公眾對供水企業和居民用水價格模式的不滿情緒,招致公眾的反對,讓公眾認為是政府在浪費納稅人錢財,便宜供水企業。
不管是上漲居民用水價格,還是政府財政對供水企業發放“水價補貼”,前提條件都應當是先公開供水企業收支明細賬,讓公眾詳細了解供水企業的運營狀況,究竟處于盈利狀況,還是處于虧損狀況。只有根據供水企業的實際運營狀況,才能決定是否發放“水價補貼”或者提高水價,而不是在供水企業收支狀況是筆糊涂賬的情況下就對供水企業發放“水價補貼”,如此就是拉高供水企業的利潤。也只有公開了供水企業的收支明細賬,才能打消公眾的疑慮。
另一方面,在供水企業的運營成本中,應當明確區分出哪些成本是必須成本,哪些成本是可以節省的不必要成本,特別是供水企業的“三公支出”、人力開支等成本上,哪些屬于官僚機制造成的不必要成本,哪些是腐敗行為增加的成本,都必須區分清楚,從而通過企業化管理模式和精簡機構改革等手段降低供水企業過高的運營成本,節省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