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將推行下凹式綠地建設改造來提高城市排澇調蓄能力,新建綠地全部實行下凹式設計,對有條件的既有綠地也將進行下凹式改造。
意見指出,各地要在今年3月底前,結合各自實際,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14—2023年)》,設市城市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任務。在2023年前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到2017年,下凹式綠地占城市綠地總面積不低于40%;在城市道路、停車場、廣場推廣使用透水性鋪裝材料,城市新建道路的人行便道采用可下滲結構,既有道路人行便道隨道路改造進行透水性改造,透水性便道長度不低于城市道路總長度的40%。在新建中型小區配建雨水調蓄設施,增強小區雨水蓄水調劑能力,大型單體建筑物推行屋頂綠化等雨水調蓄措施。城市新區建設的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40%。
加快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步伐,逐步實現雨污分流制。各地要加強對城市易淹易澇地的排查整治,并加快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大對隨意填埋河道等現象的監管力度,對擠占排水防澇設施的違章建筑進行認真清查,并協同有關部門進行嚴肅查處。
提高城市數字化信息管理水平,建立實時雨情監測、評估、判斷系統和降雨發布系統,實現雨情判斷、預警監測、遠程監控、風險評估等城市功能,大力提升城市排水防澇決策和應對水平。要對老城區、城市新區和開發區實施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統一監管,努力提高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積極支持清掏機械購置和研發,充分吸收社會資金參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改造和維護。
何為下凹式綠地?據專家介紹,北京等一些城市已經有了下凹式綠地,就是鋪設的草坪要比人行道路面低一些。研究顯示,下雨時,下凹5至10厘米的綠地,能保證降150毫米特大暴雨時,雨水仍不會外溢;或是能消納2倍于自身面積的較大降雨。但綠地太深了容易導致行人踩空而受傷,因此下凹5至10厘米是最佳高度。相對來說城市的人行步道、社區、公園周邊都很適合建下凹式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