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水處理行業,由于技術門檻較低,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已經卷入價格戰的漩渦,業內人士表示利潤率能做到10%已經很難得,包括威立雅在內的外資巨頭都很難在水處理市場“一家獨大”。
在出席“第二屆中國蘇州節能環保產品與技術展覽會”時,上海水資源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梁忠平介紹了一組數字,上海蘇州河綜合整治前后三期工程累計投入超過100億元,而另一項上海市郊的“萬河整治行動”累計投入資金也超過60億元。
上海污水處理能力在逐年提高的同時,與實際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口。《2007年上海水資源公報》透露:2007年上海市城鎮污水總量為22.5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6%,折合日均城鎮污水量為616.98萬立方米。2007年上海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量為451.08萬立方米/日,比上年增加21.28萬立方米/日,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為73.1%。梁忠平說全國其他城市水資源同樣不容樂觀。
市場嗅覺一向靈敏的溫州資本對水處理在內的節能環保行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興趣。上海市工商聯溫州商會副會長邱學凡說:“溫州商會已經連續兩年組織溫州企業參與、參觀包括水處理項目在內的節能環保展會,發掘其中可能隱藏的市場機會,但是水處理業當前的盈利水平還不理想。”
受水處理市場前景的吸引,國內出現了大量的中小型水處理企業。蘇州高科凈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長治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僅在蘇州一地,水處理企業數量大約在100家以上。而另一位業內人士估計全國水處理企業總數在1萬家左右。楊長治說在蘇州市場,規模超過1億的水處理企業很少很少,一般都是1000萬以內的中小型企業,瞄準的多是只有幾十萬或者100萬~200萬的水處理項目。
為數眾多水處理企業的出現,使價格戰愈演愈烈,利潤率水平下降明顯。楊長治說,現在水處理行業是一個市場充分競爭的行業,一個項目做下來,凈利潤如果能夠做到10%已經是相當好了,同樣的項目,如果換規模大一點的企業,利潤率可能還達不到10%。北京聯合大學教授、上海昱真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雅珍表示:“為了吸引客戶,有時候有些項目還是虧本做的。一般情況下,水處理業務正常的利潤率應該在30%左右。”
水處理技術的日漸成熟,技術門檻降低是水處理中小企業競爭激烈的主要原因之一。楊長治介紹,上世紀80年代逆滲透等水處理技術被引進到國內,到了90年代中后期,逆滲透技術逐漸成熟,國內企業大量采用。水處理設備,特別是純水制備設備,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需要的零部件、組件等實現了標準化,為水處理企業大量上馬提供了條件。在要求不高的工業純水制備方面,業內人士說,在激烈的競爭中,即便威立雅等水處理巨頭也無法控制整個市場。
但是在技術更高、要求更復雜的水處理高端項目上,外資企業仍然占據主導權。楊長治說,像生物制劑、醫藥中間體的分離,對水質的要求特別高,這些項目往往由威立雅、GE、陶氏化學等外資巨頭承攬下來。國內公司最多只能在工程建好后做一些系統維護的工作。水處理的一些關鍵設備和技術也控制在外資公司手里。美國濱特爾公司生產高端凈水設備,其蘇州營銷中心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一套凈水設備價值6000元左右,其中閥頭約占三分之一,世界上只有濱特爾在內的兩三家企業能生產,占據國際市場70%左右的份額,因此并不擔心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
王雅珍認為,要恢復水處理市場的正常秩序,避免價格戰,除了企業要克服貪便宜的心理,也需要國家職能部門加大對水處理優質企業和優質技術的推廣力度。楊長治坦承國內企業僅靠自己積累資金和技術實力,將很難與外資水處理企業一較高下。 作者:胡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