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污水”變成“純水”,走水資源節約型發展之路,是我市創建全國節水型城市始終追求的夢想。如今,經過市委、市政府艱苦努力,終于將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為抓手,積極實施中水利用工程,推廣清潔生產,促使一批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將原先污水經過處理后進行循環利用。
所謂“中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廢水經過凈化處理后達到有關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在世界許多缺水城市中被廣泛采用,并被作為節水的重點。
據環保專家介紹,粗略統計,城市供水量的 80%流入到污水排入管網中,如收集起來再生處理后, 70%可以安全回用。也就是說,城市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變成再生水,返回到城市中對水質要求不高的用戶上,替換出等量自來水,也就相應增加了城市一半的供水量。
那么中水是怎樣循環利用的,處理后的純水又有哪些用途?
為了加大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力度,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供水不足, 2007年,市上總投資 8700萬元,建成了十里鋪五萬噸中水利用工程,完成污水處理廠至市行政中心管道鋪設 3.8公里,配套建設 4個中水供給點。這項中水工程投入使用后,每天向市行政中心、行政廣場、代家灣供熱站及大慶路沿線的道路保潔、綠化灌溉和工業冷卻中使用,一舉成為我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的關鍵性工程,填補了我市中水利用的空白,提高了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對于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日前,記者走進行政中心,眼前是一片生機盎然的花草樹木,一位清潔工說:“我們每天澆樹、澆花、澆草,都是用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后產生的清水來澆灌的,你看這些花開得多鮮艷!”
建設國家節水型城市的一項技術考核指標就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大于等于 20%,其中一項就是建筑中水回用工程。這項工程在我市一直都是空白。為了填補這項空白,推動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市政府出資 50萬元,先后對陜西寶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陳倉區農業綜合大樓、寶雞文理學院、百合花城和團結苑小區五處建筑中水回用工程分別補貼 10萬元,建成了建筑中水回用工程。
陳倉區農業綜合大樓建設時,使用了一個 20噸無動力建筑中水回用工程,當時,來自北京的節水專家許建國說,這種無動力建筑中水回用工程具有不占地、施工簡單、利用太陽能供電、維護成本低等優點,工程的建成可節省大量水資源。該工程建成投用,徹底告別了我市沒有建筑中水回用工程的歷史。
記者從市水資源管理處了解到,近 5年來,由于我市實施中水利用工程,切實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同時關閉了市區 240多眼自備井,市區地下水位上升27米,節約水資源近 4000萬立方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隨著我市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創建全國節水型城市志在必得,順乎民心。加快實施中水回用工程,必將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龐文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