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競爭力、生產力。要以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工作為契機,敢于碰硬、標本兼治,加快補齊欠賬,下決心推進散亂污企業和工業集聚區污染整治,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
昨日,參加主題為“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的市人大“代表統一活動日”活動的惠城區第四小組、惠陽區第二小組、惠東縣第四小組、大亞灣區小組、博羅縣第二小組的人大代表聚焦環境保護問題,分別就西枝江水質保護、水污染防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筑垃圾傾倒處理及消納場所安排等情況進行調研,并檢查相關議案、建議辦理情況。
現狀
博羅縣第二小組
污水處理廠規模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水環境整治離不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昨日上午,博羅縣第二小組的人大代表來到市住建局,檢查《關于進一步整合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議》辦理情況。
據介紹,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87座,投產86座,總處理能力達161.5萬噸/日。今年我市將新建生活污水處理廠5座。
在《關于進一步整合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議》中,人大代表指出,這些污水處理廠規模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全市污水處理設施的統籌管理。
此外,在配套管網建設方面,當前我市仍然存在專項規劃指導不夠、配套管網不完善、雨污不分流較普遍、投入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往往滯后于污水處理廠主體建設,導致部分污水處理廠負荷率低。
建議
整合污水處理市場,推廣PPP模式
如何破解“九龍治水”難題?在現有污水處理廠的管理上,市人大代表劉茂青建議,可按照“市區一張網、主體單一化”的指導思路,將存量項目中政府及企業投資所形成的國有污水處理業務,劃轉至市屬國有企業經營管理。
同時,在今后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方面,建議推廣PPP模式。對市本級計劃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在PPP模式中,市屬國有企業可作為政府出資方參與。縣(區)以下計劃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市屬國有企業可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PPP競標,參與項目融資投資建設、運營及維護管理等。
“這么做將有利于形成污水處理一張網,實現統籌管理。”劉茂青認為,加大污水處理市場整合和推廣PPP模式,可在該領域形成以社會資本為主,統一、規范、高效的PPP市場,推動相關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明顯優化。
此外,針對污水管網配套不足的情況,劉茂青建議,在今后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可適當把管網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前置條件,再進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以提升處理率。
回應
今年全市將新建污水管網521公里
“我市已在研究市屬國有企業參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工作等涉水治理項目的工作,也支持市屬國有企業整合涉水相關資源資產集中運營管理。”市住建局局長甘少權回應稱,接下來,我市將建立集供排污為一體的水務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閉合鏈條,逐步推進市、縣(區)供排污基礎一體化,實現全市域全流域水環境一體化治理。
在污水管網建設方面,記者了解到,今年我市開展了“污水管網建設攻堅年”活動,正組織排污管網建設大會戰,補上污水管網建設短板,努力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甘少權介紹,根據計劃,今年全市將新建污水管網521.18公里。
現狀
惠東縣第四小組
近年來惠東投入水污染防治資金20多億元
惠東縣第四小組的人大代表先后到惠東縣白盆珠鎮白馬村、白盆珠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以及多祝鎮八維村良田小組調研。
惠東縣71條河流中流入西枝江的有36條。近年來,惠東縣投入水污染防治資金20多億元,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加大河涌整治資金投入和林地及桉樹林種植改造資金投入,水污染防治基礎不斷強化。
今年,惠東縣實施白馬河綜合整治工程,目前已經完成河道護岸清基0.8公里。據介紹,白馬河整治進展順利,治理工程建設全部完成后將有效改善河道行洪條件,有利于防洪減災。
惠東縣堅持鐵腕整治非法畜禽養殖場。今年截至8月4日,西枝江流域沿線各鎮共整治清拆反彈復養的畜禽養殖場862家,清理畜禽12萬頭(只),清拆畜禽欄舍39萬平方米。西枝江河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該縣還加強林地及桉樹林種植改造資金投入。2017年以來,在西枝江流域內共完成無林地人工造林面積1.51萬畝,桉樹林改造面積3.6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和封山育林30多萬畝。
建議
結合水質優劣分配生態保護補償專項資金
市人大代表黃永萍、劉文區建議,西枝江水系上游地區群眾為做好生態保護工作作出了犧牲,應盡快推動西枝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落實到位,提高補助標準,加大財政投入,促進山區群眾增收,真正做到“誰保護,誰受益”。
市人大代表李乾國建議,在農村,大批廢棄的農用薄膜被埋入地下,造成土壤污染,要加強宣傳,加大廢棄農用薄膜回收力度,保護土地免受污染。
市人大代表廖土金建議,優先安排改造西枝江水系速生桉樹林,同時結合河段水質優劣,對生態保護補償專項資金進行分配,調動積極性。
惠陽區第二小組
現狀
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建設
惠陽區第二小組的人大代表先后到坪山河金惠大道橋和惠陽城區第二污水處理廠,調研該區水污染防治情況。
據介紹,惠陽區加快了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40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也在加快推進,12座西枝江沿岸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已全部動工建設。該區還加大淡水河重點排污口及支流治理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調研中,代表們也發現惠陽區水污染防治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特別是淡水、秋長、新圩等片區人口大幅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導致部分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河;截污管網不完善,“僵尸管”和“斷頭管”大量存在,“建管不成網”現象突出;河涌整治效果不明顯,大部分停留在清淤、清垃圾和河道擴寬等表面工作,水質改善不夠理想。
建議
從源頭加大工業和農業污染防治
“惠陽區水污染防治的重點是淡水河整治,淡水河整治的重點是防止污水入河。”市人大代表黃水祥說,水污染防治符合“短板理論”,只要有一項指標不達標,就會拉低整個水質。一定要抓住重點,從源頭強化防治。一方面要摸清底數,提高治污設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源頭控制,加強工業和農業污染防治,建立長效機制,壓實基層責任,充分發揮村(居)委會的作用。
“加強水污染防治,完善排污管網建設是關鍵,要盡可能減少‘僵尸管’‘斷頭管’。”市人大代表李國輝表示,只有打通了排污的 “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杜絕污水入河,污水處理廠也才能真正發揮更大效用。
“從源頭治污,就是要不斷加強工業和農業污染防治。尤其是針對‘散亂污’企業,決不能罰完了事。罰不是目的,源頭控制才是目的。”市人大代表李建明建議,要更加深入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嚴厲打擊無證排污,超總量、超標排污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繼續保持禁養區內非法畜禽養殖場清理高壓態勢,發現一家清理一家,做到禁養區“零養殖”。
大亞灣區小組
現狀
投入14.2億元完成56公里河道防洪整治
大亞灣區小組的人大代表調研了媽廟河黑臭水體整治、坪山河雙龍村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淡澳分洪河排污口整治情況。
據了解,目前大亞灣區內的16條中小河流中,有9條水質達標,達標率56%。所有河涌已全面啟動防洪整治工作,包括淡澳河、巖前河在內的12條河涌基本已完成防洪整治。在建的4個河涌項目中,坪山河完成防洪治理工程總量的73.5%;媽廟河完成了工程總量的50.6%;響水河防洪治理工程和石頭河綜合整治工程接近完成。截至8月中旬,該區共投入約14.2億元,完成56公里河道防洪整治。
盡管經過整治,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全區污水總量;管網不配套問題十分突出,區域市政管網接駁不到位、存在錯接混接現象,導致管網實際使用率不高等。
建議
借助專業顧問團隊力量解決疑難問題
市人大代表鄔文鈞建議,在河涌治理中要抓主要方向、抓重點,在思想意識上引導村民自覺愛護環境,借助 “河小青”組織動員更多群眾參與到河涌保護中來。此外,還要加大監管檢查的力度。
市人大代表李娜建議,河涌治理涉及多個部門,希望各部門之間加強協調,在依靠現有力量的基礎上,借助專業顧問團隊力量解決疑難問題。
大亞灣區管委會副主任潘添新表示,為改善區內河涌水環境,大亞灣區多管齊下,通過截污納管、清淤疏浚、生態治理等多種手段,對區內河涌進行綜合整治,響水河和媽廟河兩條黑臭水體在2017年已達到住建部“初見成效”的階段性目標。接下來將繼續加大兩條黑臭水體整治力度,確保在今年底讓這兩條河涌消除黑臭水體,如期完成整治任務。此外,該區將繼續加大市政管網建設,抓好河涌排污口截污整治工作,杜絕污水直排入河。
惠城區第四小組
現狀
每年40余萬立方米建筑垃圾需解決出路
惠城區第四小組的人大代表來到金石二路的建筑垃圾傾倒處理及消納場進行實地調研。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我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建筑垃圾年產量平均約400余萬立方米,其中約350余萬立方米被回填至公園綠化地、市政道路及其他各建設用地。由于我市沒有建設固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城市中心區產生的建筑垃圾大多是通過有效調劑,達到“資源化”“減量化”目標,每年還有40余萬立方米建筑垃圾需要解決出路問題。
建筑垃圾消納場所的消納功能也未能全部發揮出來,消納場所經營困難,處于虧損狀態。“建筑垃圾消納場數量不能夠滿足建筑垃圾的增長速度,矛盾比較突出。”據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瞿秋曉介紹,今年以來,該局組織開展非法傾倒垃圾整治行動213次,立案查處非法傾倒垃圾60宗,依法查扣運輸車輛66臺。
瞿秋曉認為,只依靠設置臨時建筑垃圾消納場解決剩余建筑垃圾出路這種“頭疼治頭、腳痛治腳”的方式,既耗費精力,效果也不佳。
建議
出臺扶持政策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針對我市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人大代表紛紛提出意見建議。
“惠州有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政府有關部門要協助解決建筑垃圾處理回收利用場所的用地問題。”市人大代表葉雪蕾說,希望我市能夠引進技術成熟企業來解決建筑垃圾問題。
市人大代表李丹認為,要引進這類企業,政府部門就要出臺有關政策,對從事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企業進行適度的政策傾斜,在財政補貼、市政建設的采購支持等方面給予環保再生資源企業更多支持。
市人大代表陳冬云認為,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再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希望在建筑垃圾處理方面能夠加快推進,探索新路子,共同推動建筑垃圾的科學處理和循環利用。
瞿秋曉表示,將加快建設建筑垃圾消納場和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和運營,多渠道解決我市垃圾消納問題,實現垃圾消納的長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