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陽光下,經過“海綿化”改造的河北省遷安市龍形綠化帶更加亮麗,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升了這座城市的品位和氣質。
閱讀提示
2015年3月,河北省遷安市納入全國海綿城市建設首批試點,且是其中唯一的縣級市。3年多來,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遷安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近日來到河北省遷安市展開調查
驅車進入河北省遷安市市區,途經鋼城大橋,橋下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與橋上“魅力水城 綠色遷安”的紅色字體交相輝映。“水城”,成為記者對這個北方縣城的第一印象。
清淤疏浚,求有容乃大
“鋼城大橋跨過的是黃臺湖景區,遷安在灤河古道上建造的一個人工湖泊,有14平方公里水面,最寬的地方有5公里。”遷安市副市長李強說。
黃臺湖景區與遷安開展灤河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尤其是景區湖體強大的蓄水能力,更是海綿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條件。
所謂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即“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也就是說,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能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則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這個過程與“吸氣”“呼氣”有些相似,因此,海綿城市也被稱為會“呼吸”的城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于建設海綿城市來說,提高儲水能力是一項重要內容。“遷安雖然是2015年被列入試點,但是此前,就已經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有所實踐。”遷安市委書記張淑云說。遷安的實踐是將整個城區建成“大海綿”。
遷安地處燕山山脈和灤河沖積平原之間。灤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流,穿遷安城而過,在遷安境內綿延約54公里,流域面積約262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條被當地視為母親河的重要河流,曾經水患頻發。每到汛期,人們的心都跟著雨水“懸”起來。后來,上游相繼修建了年蓄水量高達20億立方米的兩個水庫,又遇北方年降水量減少,灤河由常年流水變為季節性河流,加之不規范采砂,每到春季,原來寬闊的遷安灤河灘風沙彌漫。
面對缺水與洪災并存的困境,遷安人開始了根治灤河水患的執著行動。
本世紀之初,遷安提出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目標,實施了灤河生態防洪工程,市委、市政府當時形成共識:這項工程不單純局限于一般的防洪保安,要按照系統思維的方式把區域防洪效益、資源利用效益、生態補給效益、城市景觀效益有機結合。遷安投資6.5億元,實施了灤河綜合治理第一階段工程,之后又對生活在“夾心灘”上的5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的8700口人實施搬遷安置。同時,高標準建設了24.4公里的左岸大堤、26.8公里的右岸大堤,修建了6公里的撤退路,極大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標準,保障了城市的安全。
2013年7月,投資70億元的灤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成功蓄水,現已形成14平方公里的水面和6800多畝可供開發建設的島嶼,蓄水能力約為2000萬立方米。遷安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水城”。整個綜合治理工程竣工后,可形成24平方公里水面,2平方公里生態景觀島,15平方公里生態綠地和濕地,蓄水能力將達4000萬立方米。
“如此大的水域及其配套綠化等,對遷安市區的小氣候產生了積極影響。與實施治理工程前相比,現在遷安主城區空氣濕度平均值提高5%,平均溫度下降2攝氏度,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增加了20%。”遷安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張小彬說。
如今每逢休息日,許多市民會來到黃臺湖景區游玩,或乘游船游覽,或登上湖中小島觀鳥,欣賞美景、放松心情。
灤河實現成功治理,為遷安獲得試點資格并進一步規范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園植綠,助水體運化
在遷安采訪時,記者聽到一段故事:2011年初,遷安市投資1.3億元在市區南北軸線燕山大路兩側,建設了龍形綠化帶和云形綠化帶狀公園,占地總面積1000畝的帶狀公園串聯起10多個住宅小區,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而這背后,遷安市放棄了20多億元的土地出讓收益。在市區“黃金寶地”建設綠化帶,讓綠于民成為遷安城市建設的一段佳話。這樣的發展理念更進一步融入遷安海綿城市建設中。
“這幾年,遷安的空氣更好了,藍天多了,水更清了。就算是趕上汛期的雨天,路上也沒有那么多積水,出門更方便了。”在黃臺山公園,市民李彬告訴記者,他就住在公園附近,每天兩次到公園散步已經成為習慣。
李彬所感受到的變化,離不開遷安海綿城市建設。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鋼筋水泥建筑不斷增加,對城中水系水體的運化交流造成一定影響。近年來,我們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使其能夠自然運化‘呼吸’。”遷安市市長韓國強說。
納入試點后,遷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由市長任指揮長,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多項城市建設任務結合,相繼制定出臺《遷安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遷安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導則》《遷安市海綿城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數十個具體措施;聘請清華大學、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團隊進行技術指導;聘請北京大岳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海綿城市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咨詢服務,拓展PPP項目實施模式,以深圳金磚城市國開先導基金管理公司為依托,以有限合伙方式設立“遷安海綿城市建設引導基金”,吸引金融機構資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確定了包括老城區7平方公里、新城區14.5平方公里共計21.5平方公里的試點建設范圍,試點面積占河東主城區的86%;建立海綿城市一體化信息平臺,時刻監控水質、流量、液位等,實現海綿城市建設動態的數據采集、遠程傳輸和預警報警,為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定量化績效評價與考核提供長期在線監測數據和計算依據。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單一工程,不能把海綿城市建設簡單理解為城市防洪防澇。”張小彬說,海綿城市概念針對的是城市的水問題,由于水本身涉及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因此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只有做到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共同治理,才能真正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
在三里河生態走廊,記者遇到了前來釣魚的市民梁玉水。他告訴記者,這里是自己休息時最喜歡去的地方,但是別看現在這里碧水淙淙,河岸滿是綠色,以前卻不是這樣。原來,三里河曾經一度渾濁不清,附近造紙廠排放的污水與河水匯合一處,再加上亂扔垃圾,河水臭氣沖天,附近居民經常都不能開窗。
2007年,遷安提出治理三里河工程,興建綠色河東生態走廊。2009年5月,占地144萬平方米,投資6億余元的三里河生態走廊建成開放。2017年,遷安又投資改造三里河,改造工程被設計成城市帶狀公園、城市的生態廊道、景觀廊道和休閑廊道。該項目先后獲得“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世界景觀獎”,被稱為“會呼吸的河道”。
根據城區兩河環繞、三山拱衛的地理特點,遷安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綠地園林,實施全域公園化戰略,市區建成各類公園65個,其中千畝以上的就有6個,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81%、41.74%、22.7平方米,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進園。同時,大力開展工程造林、企業造林等綠化攻堅行動,累計新增造林面積11.6萬畝,有林地面積達到69.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4.1%。
遷安大街小巷、廣場社區、公園學校等眾多綠地的增加,進一步增強了城市蓄水能力。而綠地系統背后,大多藏有蓄水箱涵等設施,這正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裝備”。
中午時分,在濱湖東路東側綠化帶,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市民休閑散步。
據遷安住建局工作人員郭亞鳴介紹,濱湖東路東側綠化帶是以海綿城市雨水綜合利用為主題,承載市民健身、休憩功能的綜合性公園,建有臺層花園等海綿設施。
綠地下沉改造,增加溢流井,道路進行透水鋪裝……試點中,遷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對約50公里排水管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減少合流管道溢流污染,保障“清”水入河;開展生活污水廠提標改造與工業污水廠新建、沿河截污干管建設、沿河雨水排口凈化等系列治理;完成綠化景觀改造77萬平方米,人行步道改造34萬平方米。2016年11月,遷安市被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2月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11月,遷安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精改城區,得雨潤萬家
建設海綿城市,既需要從大處著眼,有宏觀意識,同時也需要有精準意識,往細處發力。3年多來,遷安實施城市低影響開發、內澇防治、水質改善、供水保障、能力建設五大類189項海綿工程,其中政府出資76項,PPP投資113項,實現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6%。
2018年7月24日,遷安城區當日降雨量達到108毫米,試點區域內沒有監測到明顯積水;而2016年7月25日,降雨量為105毫米,同樣范圍內的積水點達39個。遷安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成效初顯。
“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居民住宅區是一個重要部分。”張小彬說,試點建設并非一帆風順,初期仍然出現了“反對”聲音。
試點工作展開之初,遷安對居民住宅區進行分類施工。試點前建設的尤其是一些年代較久的住宅區,需要通過增綠化、補管網、提設施、修鋪裝等措施完成改造。新建小區和在建小區則最大程度直接采用海綿城市建設標準。盡管在改造實施前,當地已經做了大量宣傳,但是有些居民看到小區內的綠地被挖開、被改為下沉綠地時,表示不理解。然而遷安市委、市政府并沒有放棄,他們一方面加大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各種途徑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有關知識,一方面快速推進改造。當改造完成后遇到一場強降雨,居民們看到以往經常積水嚴重的地方只有地磚濕透而沒有積水,無不紛紛稱贊。
“海綿小區建設的理念是‘綠色為主,灰綠結合’。綠色即自然生態,如通過雨水花園等對小區景觀進行提升。灰即蓄水模塊、管道建設等地下隱蔽工程。針對小區特點進行海綿式設計,我們在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科學性方面均做了充分考慮。”張小彬說,生態優先恰恰是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的最基本原則。
遷安在推進小區海綿化改造過程中,個別設計圖紙與老小區里的成材樹木存在沖突,部分工程曾暫停。為保持原有生態,保留原有綠化景觀,相關部門對工程圖紙立即進行合理化修改,保證了成材樹木不被破壞。
記者來到永安小區采訪時,遇到了正在鍛煉的居民趙玉如。她告訴記者,她是2003年搬進小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小區改造,讓居民們得到了實惠。“改造前,路面總有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一到雨天就積水,給大家造成不便。改造后,路面平整了,積水也沒了,住著更舒服了。”趙玉如說。
對改造贊不絕口的還有小區底商。在惠泉大街一家商店,員工宋佳明告訴記者,改造后商店門口更加敞亮了,即使遇到大雨地上也沒有積水,不影響備貨停車,也不影響銷售。
君和廣場小區建設過程直接采用了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該小區建有300立方米的雨水箱涵,雨水下來后,通過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生態停車場、蓄水模塊等設施,將雨水優先滲透,多余的徑流通過透水帶等滯留,再多出的徑流會引流至蓄水池,可凈化后使用,以上手段無法容納的其余雨水徑流最后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網。將存儲凈化后的雨水充分利用,作為景觀用水,既環保又節約了水資源。在首屆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創新典范項目“中國特色海綿樣板”名單中,君和廣場小區成為全國11個“小區樣板”之一。
歷時3年,遷安因海綿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徑流控制全面達標,雨污管網全面改造,內澇積水全面根治,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同時,試點建設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遷安委托媒體對海綿城市建設效果開展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99%的受訪者認可幸福感提升,群眾滿意度達92%。
“作為工作在海綿城市建設一線的一名遷安市民來說,我不僅是海綿城市的建設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張小彬對這幾年遷安海綿城市建設感觸頗深。他表示,經過3年多的扎實推進,遷安城市湖泊水系、公園綠地等“海綿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能夠做到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也已經實現。最重要的是,遷安試點探索出了“4185”建設成果——對海綿城市建設形成“政治使命、民心工程、科學實踐、改革創新”4個層面認識;探索出“政府主導、項目公司推動、專家指導、部門統籌、公眾參與”的1條建設路徑;做好了政府怎么組織、方案怎么確定、社會資本怎么合作、工程怎么管理、資金怎么安全、民眾怎么參與、效果怎么評價、長效機制怎么建立8個方面重點;總結出項目方案設計、工程招投標管理、施工過程控制、社會資本選擇、緊急狀況處置5個方面寶貴經驗。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遷安在小區整體環境、生態廊道、城市排水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認為,遷安確實發揮了試點建設作用,現階段也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張淑云認為,海綿城市既是一種城市建設模式的創新,更是一種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這與當地“魅力水城 綠色遷安”的發展目標相契合。“魅力水城”,就是要把鋼城之骨與水城之秀高度融合,賦予城市以生態、創新、活力的豐富內涵,建設蓬勃發展的產業新城、繁榮興旺的品質名城、山水秀美的生態綠城、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城。“綠色遷安”,不僅是城市形態上的綠,更是綠色的發展理念、綠色的發展模式,體現的是生態和發展的高度統一,追求的是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張淑云表示,遷安將繼續落實好建設海綿城市這項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和城市內涵,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建好綠色水城,建成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中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