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 持續改善我市水生態環境的議案》(以下簡稱《議案》)辦理兩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昨日,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視察《議案》辦理情況。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潘新潮,副主任何躍沛、黃耀成,副市長喻麗君,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朱斌華參加視察活動。
12月11日,視察組一行實地視察了東南部衛生填埋場建設情況、謝崗鎮稔子園村微管網建設情況和截污次支管網工程2016-2018第二標段工程。隨后召開座談會,聽取市政府和有關部門關于《議案》辦理情況匯報。
潘新潮認為,兩年來,市政府辦理《議案》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水污染實現了從被動治污到主動治污、從思想重視到行動重視、從單一的局部治污向流域協同聯動和系統治污的重大轉變。在三大轉變基礎上,管網建設成效明顯,水污染治理的體制機制基本理順,各項工作緊張而有序進行,相對于《議案》辦理目標來說基本可以結案。
為了加快補齊水環境污染短板,推動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潘新潮要求,要進一步提高站位,增強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聚焦國考省考斷面達標和黑臭水體治理,實施系統治污、科學治污、標本兼治,要進一步完善整治實施方案,有序推進整治工程,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黑臭水體治理;要注重加強統籌協作,確保水污染治理工作順利推進,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相應的智慧水務平臺;人大繼續加強監督,推動水環境治理工作深入開展,以法治紅線畫出水環境保護的綠線,落實四級人大聯動監督茅洲河治理機制,四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聯合集中開展監督。 (記者 潘少婷)
相關新聞
累計建成截污次支管網3760公里
2017年1月,東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 持續改善我市水生態環境的議案》(以下簡稱“《議案》”),要求從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水污染治理問題,全面提高我市的水體保潔和污水處理水平。今年1月,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繼續督辦此議案,繼續把水污染治理作為重中之重,開展持續跟蹤監督。
《議案》辦理兩年來,全市水環境質量狀況如何?12月11日,在市人大常委會視察《議案》辦理情況座談會上,相關單位透露了三組數據:2018年1-11月,全市2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東江南支流和中堂水道)水質繼續保持良好;黃牛埔、官井頭、簕竹排、水濂山、契爺石等5個水庫水質為Ⅲ類,比2017年增加了3個,與2017年對比總體優良比例上升23.1個百分點;茅洲河、石馬河流域東莞段水質狀況呈逐步向好態勢,對比2017年同期,茅洲河共和村斷面綜合污染指數、氨氮濃度、總磷濃度分別下降56.1%、48.9%和67.9%,石馬河旗嶺斷面綜合污染指數、總磷濃度分別下降17.6%、51.9%。
圍繞《議案》辦理七大方面,市政府提出了27項具體工作任務措施,全面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其中,針對截污管網不足等短板問題,市政府全力加快截污次支管網建設,2017年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網767.81公里,今年(截至2018年11月24日)又新建成 1214公里截污次支管網,驗收次支管網1158.2公里,目前全市累計建成截污管網3760公里。
在推進水生態建設方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深入推進河長制,并加強水環境源頭管控等。值得一提的是,將謝崗鎮納入全市域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啟動全鎮域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探索構建山、水、林、田、城相融合的城市水生態系統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