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以“五型”新理念提升海綿城市建設新水平,圓滿完成試點任務,成功實現既定目標,城市發展方式有效轉變,城鄉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在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組織的海綿城市建設年度績效考評中,連續兩年獲全國第一,取得“百姓滿意、社會認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品位明顯提升”良好效果。具體做法和成效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全流域管控。創新提出“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建設思路,在全市域層面,建立山、水、林、田、湖、城空間管理格局;在中心城區層面,構建“上截、中蓄、下排”大城市排水系統;在示范區層面,將新老城區159個海綿項目整合成為7個項目片區,以PPP項目包的形式整體推進,系統化建設,有效避免了項目散、小、亂給施工建設帶來的碎片化問題,以及審批、預算、招投標等環節帶來的復雜化問題。
二是全方位定標。對規劃、設計、施工、驗收整個過程全方位制定標準,出臺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等7項規劃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施工與質量驗收導則》等3個標準,解決了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無規劃引導、無技術參數,建設后竣工驗收無標準等問題。
三是全過程植入。對海綿城市項目審批、建設、運營等全過程植入了科學化、嚴密化、規范化的管理,制定出臺了《海綿城市管理暫行規程》《海綿項目管理暫行辦法》《PPP項目包資金監督管理制度》等行政、技術、資金管理制度,設立了海綿設施管理處,對海綿城市進行長效管理。
四是全域性鋪開。變“區域試點”為“全域試點”,把建設范圍從32.98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建設工程“兩證一書”等行政審批之中,非試點區域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必須按照試點區域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開展建設。
五是全社會參與。變“政府主體”為“社會主體”,有效解決了資金問題。一方面與中國水電八局、中鐵建大橋局、山東路橋集團等社會資本合作,以PPP模式推進項目包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設立獎補資金,引導房地產企業和社區居民自發對老舊小區開展海綿化改造,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全新改造400萬平方米棚戶區、老舊小區。
六是全時空運維。聘請北京清控集團等技術服務單位提供社會化專業服務,通過建設統一的項目指標體系和一體化管理模型平臺,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排水防澇和海綿工程項目進行實時技術監控、指揮調度、維護維修,實現全時空技術服務、監測評估、運營維護。
通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萍鄉市更新了城市建設理念,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排水防澇成效顯著。自2017年以來,城區往年“逢雨必澇”區域沒有再現“看海”景象,43個小區的1.2萬戶、超4萬居民免受內澇之苦。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一批高品位的城市公園、廣場、湖泊、濕地相繼建成,海綿城市建成區域的生態岸線比例從不足40%提升到76%,水域面積新增100公頃,大幅增加了城市“藍”“綠”空間。城建理念深刻變革。樹立生態系統價值理念,更加注重對園林、綠地、濕地等天然水系保護利用,進一步降低了市政建設、運營、維護費用。有效促進城市轉型。以海綿城市建設為依托,以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為目標,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一批傳統陶瓷、管道等建材企業生產技術提升到國內先進水平,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組建海綿集團、海綿基金,創建全國首個海綿小鎮,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產品、施工、投資、運維為一體的海綿產業集群,年產值達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