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暴雨來襲時“城市看海”的尷尬?如何讓“天上下雨、地上積水;天下暴雨,地上成河”的景象不再反復重演?
金華市新近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程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70%以上降雨的目標,加快構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態系統。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國務院、中央部委、浙江省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進行部署和推進。近年來,金華市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機遇,先后安排實施了一定數量、不同類型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行探索和示范。如市區選擇了湖海塘、多湖、二七區塊、金華山和江北老城區,全力打造海綿城市五大示范區。
“這次實施意見的出臺,標志著金華市海綿城市建設將由點向面實現根本性轉變。”市建設部門介紹,全市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的建設、老舊小區的提升改造以及其他有條件實施的新開工項目,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20年,金華市區、蘭溪市建成區25%以上面積,永康市、義烏市、東陽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金華市區建成區和蘭溪市、永康市、義烏市、東陽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武義縣、浦江縣、磐安縣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從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轉變
結合“五水共治”,金華市提出充分發揮和利用城市水體、綠地、市政基礎設施、各類城市建筑體等對雨水的滲透、吸納和凈化作用,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推進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轉變,實現雨水徑流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納治污向慢排緩釋、源頭分散、自然凈化轉變。金華市區將結合“五溪潤城”“七星伴月”等生態建設工程,強化海綿城市建設效果。
如新建建筑和小區,可以考慮推行綠色屋頂和立體綠化,增加雨水滲透、凈化和收集利用設施。結合小區景觀水體建設雨水濕地和蓄水池,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水和道路清洗保潔等。既有建筑和小區也可結合實際情況對建筑屋頂、周邊綠地以及景觀水體等實施低影響開發改造。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項目要率先落實海綿型住區的要求。
城市公園和綠地,也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微濕地、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植被緩沖帶、雨水濕地、雨水塘、生態堤岸、生物浮床、透水鋪裝等低影響開發措施,提高雨水滲透能力,有效削減地表徑流峰值和流量,凈化雨水徑流,合理利用雨水資源。
今后,城市廣場、慢行系統、公共停車場以及非重型車輛通道優先采用透水性路面或鋪裝。機關、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場館和商業綜合體等各類大型公共建筑項目要率先推進海綿體建設,其中規劃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按照每萬平方米建設用地不小于100立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綜合蓄水設施。
從柔性約束向剛性約束轉變
“海綿城市建設控制指標將由柔性約束轉為剛性約束,這是金華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有力舉措和重大變化。”市建設部門表示,按照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要求,剛性控制指標將落實到海綿公園、海綿廣場、海綿道路、海綿小區等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環節,確保雨水綜合利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使用。
實施意見要求,在建設工程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等環節,將把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內容作為重要審查內容;工程竣工驗收報告中,應當寫明海綿城市相關工程措施的落實情況,并提交給備案機關。要將建筑與小區的雨水收集利用、可滲透地面、藍線規定等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措施作為城市規劃許可條件,保持雨水徑流特征在城市開發建設前后大體一致。
蘭溪市作為海綿城市省級試點區域,將通過科學探索為各地提供先行經驗。在金華市區,湖海塘、多湖、二七區塊、金華山和江北老城區等五大海綿城市示范區也將加快推進建設。其他縣(市、區)將推進海綿型公園綠地、海綿型居住區、海綿型道路廣場、海綿型小城鎮等示范建設,盡快形成連片示范效應。
據悉,金華市各縣(市、區)將建立海綿城市工程項目儲備庫,制訂海綿城市建設年度計劃,把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系統、住宅小區等工程項目。同時,將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納入對各級和相關部門的綜合考核,定期督查,強化獎懲,確保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