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制工作落地涉及多個部門,怎樣實現部門間的聯動合作?河流是動態流動的,如何保障上下游流域的有效治理?市政協委員、大渡口區農委主任胡桂泉,對河長制工作持續關注。在去年的重慶“兩會”上,提交《推進河長制工作的建議》的提案。
重慶市水利局表示,目前已實現境內河庫“一河一長”全覆蓋,榮昌區榮峰河通過推行河長制試點,獲評國家水利風景區;璧山區璧南河通過流域綜合治理,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
建議河流湖庫“在線監督”
胡桂泉直言,河長制推進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沒有較成熟的經驗積累等,而且河長制涉及眾多部門,僅重慶市就涉及22個市級部門,工作聯動機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運行短期內還存在較多問題。提案為推動各部門聯動、推進河長制工作呼吁建言。
“要根據河流、湖庫區域,如長江河道中的消落區、正常水位區、城市規劃區、河流湖庫保護范圍內的可種植區等落實相關的管理責任部門,實行分塊管理,完成好自家‘責任田’的日常管理”,胡桂泉說,建立和完善河流、湖庫基礎臺賬,按照河長制工作要求將行政區域內的全部河流和湖庫納入河長制管理范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流、湖庫的污染問題。
目前,河流湖庫分類較多且有重疊,有水功能區、次級河流、飲用水保護區、特殊生態功能區等,但指標不一致且差別較大。國家級重要干流如長江、黃河等母親河和飲用水源地要建立國家統一的指標監測體系,防止各地指標降低。其他河流湖庫至少建立省一級統一的指標體系。
對省級以上河流湖庫的監督實行在線監督,防止個別地方擅自改動監測數據和數據造假。對跨界斷面的監測實行上下游相互監測、相互質證、相互確認的制度,避免上游污染下游治理、上下游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發生。
形成河庫的“五張清單”
提案由市水利局與市農委、市環保局、市規劃局共同研究辦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
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區縣、1019個涉河庫鄉鎮(街道)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全部印發,河長制實施范圍實現全市境內河庫全覆蓋;設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河長辦1060個,分級分段設置河長16611名,實現境內河庫“一河一長”全覆蓋;組織完成全市5300余條河流、3043座水庫名錄編制工作。
完成3588條(段)河流“一河一策”“一河一檔”編制工作,形成各河庫的“五張清單”:即查找梳理突出問題形成“問題清單”,根據規劃要求治理效果形成“目標清單”,依據問題和目標采取措施形成“措施清單”,將措施落實到具體工作形成“任務清單”,將任務分解到各級各部門形成“責任清單”。
實行最嚴格的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全市生態紅線保護范圍占全市幅員面積25.28%,已通過國務院審查。
部分河庫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榮昌區榮峰河通過推行河長制試點,獲評國家水利風景區;璧山區璧南河通過流域綜合治理,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龍溪河流域生態治理跨區域一體化保護獲批國家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試點。
打造“智慧河長”系統
目前,我市已建立跨省市、區縣河流聯動機制。推動與四川、貴州等建立跨省市河流聯動機制,合川、榮昌、梁平、秀山、巫山等區縣主動銜接四川、湖北、湖南相鄰市縣、鄉鎮(街道)進行跨省市流域綜合聯動治理;制定落實了長江、梁灘河等跨區縣水體水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建立了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水利、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門聯合開展全市打擊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行動,城管、環保等部門聯合部署水域清漂保潔工作,共青團、環保、水利等10個部門和單位開展保護母親河志愿服務行動。
利用“電子眼”,來監控河流情況。已初步設置完成市級考核的634個水質監測斷面,478家重點涉水工業企業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約2000套,670個排污口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并與環保部門聯網。
打造重慶“智慧河長”系統,通過建立一個大數據中心,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監測技術、通訊技術、軟件集成技術等手段,建設貫通市、縣、鄉三級的針對“水臟”(農業、工業生產污染和城鎮生活污水)和“水渾”(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態功能修復)的兩大監測監管系統。
此外,探索建立河庫保護村規民約,組建“百姓河長”志愿服務隊伍,引入企業家、知名人士等“民間河長”參與河庫管護。我市首名“民間河長”何波同志成為第八屆“母親河獎”評選的20名“綠色衛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