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全太湖水質最差的太湖無錫水域,經過11年的治理,如今水質已經好于全太湖,尤其是一直以來“拖后腿”的總氮更是首次達到了四類標準。昨天省政府太湖治理目標責任書完成情況現場檢查組對無錫進行考核,無錫亮出傲人的治太“成績單”,尤其是近三年的成績十分搶眼。下一步無錫在治太上又將有何動作?記者了解到,今年無錫將突出氮磷污染控制,進一步強化小流域整治。
成績單
太湖無錫水域總氮首次達到四類標準
“治太2.0版本啟動以來,無錫的河湖水質都有了明顯改善。”在市太湖辦“領銜”參與十年治太的顧崗表示,之所以有如此喜人的成績,跟科學的頂層設計和不斷健全的治太體系密不可分。三年前,無錫面對國家和省在太湖治理上提出的新要求,啟動了治太工程2.0版本,由此打響了新一輪“治太戰”。自“1+4”太湖治理方案實施以來,161條河道整治全面推進,無論是流域水質、太湖水質還是無錫的河湖水質都有了明顯改善。
安全供水是治太的核心,也是底線。三年來,從長江、太湖的雙水源開通,再到預處理深度處理的全覆蓋,這三年,無錫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較大提升,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通過對161條河道的治理,三類水比例從2016年的12.4%提升到2018年的34.8%,無錫太湖流域的考核斷面達標率從2016年的76%提升到2018年的92.7%。
作為單獨評價指標的總氮一直是抑制太湖水質轉好的老大難問題。2018年,太湖無錫水域的總氮首次達到四類標準,從2016年的1.82毫克/升下降到2018年的1.26毫克/升。在顧崗看來,三年中總氮下降了30.8%,突破了多年瓶頸,這離不開新一輪治太的“精準施策”。
環保專家解釋說,評價太湖水質只要有一個指標達不到要求,就以該指標達到的水質類別來評判。比如前幾年太湖水質為五類水,也是基于總氮這一指標的“等級”來評判的。去年總氮達到四類,意味著太湖水質中這一最差的指標終于“脫單”。自此,太湖水質的所有指標全部“升級”為四類。
治太工程的完成率也名列全省前茅。三年來,無錫一共開展了881項治太工程,其中省下達工程347項,完成率連續三年居全省流域五市首位。此外,省級治太項目完成率連續兩年達100%。
隨著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生態修復日趨完善,河道整治初見成效,應急能力明顯增強,安全度夏日趨平穩,太湖安全度夏工作已從起初的“應急”逐漸轉向常態化。
現狀 總磷成水質持續改善最大“短板”
在顧崗看來,盡管成績單還不錯,但目前太湖水質向好的態勢尚不穩定,個別指標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以太湖無錫水域總磷濃度為例,2018年的濃度為0.083毫克/升,離國家治太總體方案2020年0.05毫克/升的目標差距較大,已成為現階段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的最大“短板”。
環保專家分析認為,除了對氮磷重點控制外,污水處理廠也要想辦法全面提標,在原來一級A的基礎上進一步提標。此外,還要思考如何突出面源治理,比如在一級保護區內如何改變農村生活方式,如何加大對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垃圾收集處理,以及沿湖三公里畜禽養殖的清理、水產養殖的清理等。最后,還要通過河道整治,以流域水質的改善來保障湖體水質的改善。針對太湖上游地區,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修復。
就在本月,市太湖辦并入新組建的無錫市生態環境局。顧崗認為,此次的機構改革,對太湖治理來說也可謂是一個轉型的節點。“既是整合,更是提升和轉型發展。”他說,無錫市生態環境局掛市太湖辦的牌子,并不是說太湖治理不重要了,而是參與的人、機構更多了,治太的范圍更廣了,治太的力量更強了。
下一步 以水質改善為核心深入推進“1+4”方案
據透露,今年無錫的治太思路已基本成形: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深入推進“1+4”方案為抓手,突出氮磷污染控制,進一步強化小流域整治,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改進治理體系,堅持精準治太,深入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促進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
在前11年探索形成的“無錫模式”基礎上,今年還將加強藍藻、湖泛監測預警,提高藍藻打撈處置效率和藻泥無害化處置能力,適時開展應急清淤工作,預防湖泛發生。加快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整治等調水工程建設,適時開展調水引流,保持太湖合理水位。
“突出氮磷污染控制。”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快推進太湖上游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一級保護區率先建成“無化區”。深化電鍍、印染等重點行業和重點園區專項整治,推進重點企業污水管網改造。全面開展六大重點行業提標改造。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現有企業在不增加產能的前提下實施提升環保標準的技術改造項目,實施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減量替代。同時,開展一、二級保護區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強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提高處理率。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水平,推廣污水處理設施第三方運行和管理。
以太湖一級保護區為重點開展農田休耕輪作,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減少化肥施用總量。在一級保護區試點生物農藥推廣價格補貼。鞏固禁養區整治成果,全面開展非禁養區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加快實施池塘生態化改造。堅持“治湖先治河”理念,加強全市161條河道和38條黑臭河道包括支流支浜在內的河道環境綜合整治。
貫徹系統性、集成性治理理念,聚集河道小流域治理區域范圍,將重點行業專項整治、一二級保護區主要入湖河流兩岸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生態農業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工作聚集到以161條河道為重點的小流域治理區域,集中力量、重點推進。
開展河流清淤輪浚,加強水系溝通,清除沿岸垃圾和排污口。加強沿岸生態護坡建設。推進河流生態系統建設,采取前置塘、前置庫,以及氮磷生態攔截等方式,削減入河污染物的輸入,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此外,加快太湖西岸湖濱濕地建設和梅梁湖人工種植水生植物試驗項目,以太湖西岸和主要入湖河流河口等為重點,大力開展生態濕地建設,形成生態緩沖帶,有效阻止污水直接入湖,加快探索污水處理廠尾水進入濕地進行凈化的可行性。
加快實施新一輪太湖清淤,積極建設太湖底泥監測體系,實施太湖生態清淤,重點清除湖泛易發水域及太湖底泥淤積較深的水域淤泥,積極推進清淤筑島工程試點,將生態筑島與太湖西岸等湖濱帶濕地修復相結合,有效增加太湖水環境容量。不斷提高藍藻等資源化利用水平,優化完善水草、蘆葦等水生植物打撈收割方式,在實現無害化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河湖淤泥、藍藻藻泥、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