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邊是蒸餾水,右邊是太湖水,兩者顏色并沒有明顯色差,說明太湖水中氨氮的含量非常小。
“這是蒸餾水,這是太湖水,兩者放入試劑的顏色并沒有明顯色差,這說明太湖水中氨氮的含量非常小。”在太湖檢驗船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緊盯著研究員手中的兩個試管——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共同治理水污染,是他思考最多的問題。
為了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提出更有分量的建議,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去年12月起就“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展開實地視察,這也是長三角區域全國人大代表首次進行聯合視察。代表們在無錫、蘇州、嘉興、湖州等地了解太湖水環境的治理情況,并提出相應建議。
在減少污染的同時將藍藻變廢為寶
2007年5月,太湖爆發大規模藍藻危機。從那時開始,無錫市持續十年進行環境污染整治,共關停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業3060多家,化工企業數量從2007年的2955家減少到2017年的850家。也正是在這十年,無錫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從2007年的26.7%,提高到2017年的42.3%,互聯網產業營業收入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在環境治理和產業轉型中,無錫實現了浴火重生。
代表們在現場“打撈”太湖水,檢測氨氮、總磷等多項指標。調研當日的太湖湖水監測顯示,總氮含量1.33毫克/升,總磷含量0.067毫克/升,水質為Ⅳ類。壽子琪現場報出一組數據:2017年太湖總體水質為Ⅴ類,與2007年相比,氨氮下降71.8%,總氮下降31.9%,但仍有發生較大面積藍藻的可能性,“太湖流域污染物入湖總量遠遠超過水體納污能力,太湖‘營養過剩’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
藍藻治理方式也在進行新的探索。在七里堤壩藻水分離站,藍藻有了后續的處理方式:通過七里堤沿線四個打撈點,打撈上來的5000噸藍藻,經過抽吸、破壁、分離、脫水等多項工藝,變成藻肥料;這些藻肥將替代部分化肥和復合肥,用于園林綠化及水稻、蔬菜種植——在減少藍藻污染的同時,將藍藻變廢為寶,為太湖藍藻治理和循環利用找到新途徑。
優化太湖生態的同時完成沿湖產業結構調整
太湖流域地跨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總面積3.69萬平方公里。近年來,太湖流域水質型缺水和水環境惡化問題日趨嚴重,水污染已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控源是關鍵。”壽子琪在參加聯合視察前,專門整理了《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情況》,“控住污染源是太湖水綜合治理的重中之重,沿湖地區應該因地制宜進行產業轉型,建立太湖水治理長效機制”。
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積極推進多地生態協同保護,努力構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上海市青浦區正積極實施企業污水納管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畜禽養殖場污水有效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河道綜合整治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而曾以養豬聞名的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如今已徹底改變為美麗景觀村——村里道路平坦,路兩側青磚鋪地,街邊商戶有長廊、掛檐相護,所有空調外機、店招都有風格一致的“外包裝”……竹林村在產業轉型中實現了“重生”。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宇表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都是硬道理,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防污染轉移擴散,要創新引領區域聯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將改造提升沿湖化工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全國人大代表歐陽華建議將竹林村的經驗進行推廣,“太湖治理應該和老百姓的增收增效同步結合,要在享受太湖美景的同時,完成沿湖產業結構的調整。”
太浦河流域有望成為太湖到上海的生態走廊
太浦河西起東太湖,橫穿蘇浙滬兩省一市,東至黃浦江,全長57.6公里,是太湖流域骨干性河道,承擔著流域防洪和向下游地區供水的任務。隨著擔負上海市西南五區約700萬人口供水任務的太浦河金澤水源地的建成,上海市、浙江省從太浦河取水的規模和供水范圍大幅擴大,對保障太浦河供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根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數據,太浦河水質總體較好,保持在Ⅱ至Ⅲ類,但沿線區域紡織、印染工業企業眾多,會產生大量含高濃度銻的工業污水。2014年以來,太浦河已發生九次銻濃度異常事件,對水源地供水安全造成一定影響。
目前,太湖局加密了太浦河沿線的水質監測,探索太浦河水源地供水調度及突發水污染事件太湖水量應急調度,建立并完善太浦河水質預警聯動機制。太湖局局長吳文慶說,目前流域內主要城市引用水水源地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重要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仍不高,水源地供水還存在較多安全隱患。
代表們了解到,太湖局將加強源頭污染防控和減排,協調地區、行業間的污染治理,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與此同時,太浦河后續的流域性工程已經列入規劃,將來這將是一條從太湖通往上海的生態走廊。壽子琪認為,當前長三角水環境治理協同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太湖流域的綜合治理要在組織機制上進一步完善,太湖區域的取水用水中需要探索聯動機制,從源頭上進一步控制,實現監測數據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