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了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黑臭水體整治進展情況予以公布。
截至2018年12月,全國36個重點城市中34個城市排查確認黑臭水體1062個,完成整治工程的有1009個,占總數的95%。
對此,環境部水司司長張波表示,2018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達到71%;劣Ⅴ類降低1.6個百分點,達到6.7%。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了持續改善的勢頭。
下一步,水污染防治工作將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全面推進“打黑、消劣、治污、保源、建制”5項工作,即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基本消除重點區域劣五類國控斷面、強化污染源整治、保護飲用水水源、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36城治水投資超千億
水污染防治中,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是頭號任務。
按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到2018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高于90%。
“到2018年底,36個重點城市1062個黑臭水體中,95%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實現攻堅戰年度目標。”張波稱。
為完成任務,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城市共建設污水管網近2萬公里、污水處理廠(設施)305座,新增日處理能力1415萬噸,有效提升了水污染防治水平。
對環境產生的直接影響則是,36個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涉及的101個國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比例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下降4.9個百分點,為全國水環境質量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看起來是整治的黑臭水體,其實下游的斷面、河流、湖泊整體上都得到改善”,張波稱,整治黑臭水體是一個經濟、社會、環境共贏的結合點,也是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一個有力的著力點。
張波稱,黑臭水體整治成功的地方,環境得到改善,周邊形成新的經濟體,政府、居民、市場主體三方受益。
據不完全統計,36個重點城市直接用于黑臭水體整治的投資累計1140多億元,還對招商引資、房地產等其他投資起到了帶動作用。
2019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緊盯36個重點城市,已完成目標的督促鞏固提升防止反彈,為完成目標的加快整治。
具體來說,36個城市中,寧波、拉薩不存在黑臭水體,23個城市百分百完成治理工作,哈爾濱、天津、太原、南京、武漢、深圳、南寧、廣州、昆明、蘭州等10個城市完成比例在90%以上。
而貴陽29個黑臭水體中僅完成14個,半數以上未完成治理,未完成2018年階段目標。
深圳已提出,今年年底前將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今年全市計劃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資近500億元,到2020年全市將累計完成治水投資近1200億元,彌補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需補漏
張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明兩年主要是解決地級城市黑臭水體的問題。
具體目標是:今年將消除全國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80%左右,其中長江經濟帶80%以上,明年消除比例都達到90%以上。
這項工作此前已有基礎。“過去解決重點城市黑臭水體問題的同時,也對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做了一些抽查。”張波說。
環境部針對重點城市進行督查的同時,每年也會拿出一定的力量,對各省的地級城市進行督促整治。
在國家專項行動基礎上,地方開展了省級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參照國家做法,一級管一級,重點針對地級市。
以山東為例,兩個重點城市濟南、青島的完成率為100%,各設區的市中,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原萊蕪、聊城、德州等14市均已消除或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
安徽設區市226個黑臭水體已累計消除187個,消除比例達82.7%,計劃今年消除比例達到90%以上。
張波表示,黑臭水體工作難點,依然是城市污水垃圾直排問題,說到底還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據悉,部分地方環境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生活污水管網不配套、污泥處置能力不足、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管理不規范等現象依然存在,違法排污問題時有發生,城市雨水、農業種植、養殖等面源污染防治尚未有效突破。
挑戰同時也是機遇,上述難點意味著黑臭水體仍有一定的投資需求。
不過,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黑臭水體PPP項目,由于模式內含對政府付費的依賴度過高,目前看機會在減少,主要是金融機構謹慎。
“雖然大部分工程類補短板措施已經完成,但是我們發現污水管網的全面提升和管理升級是明顯制約黑臭水體治理效果的一個瓶頸。不過,全面翻新投資太大,利用新技術來維護修繕更加可取。”薛濤表示,黑臭水體整治更多的是細活,要向精細管理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