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老百姓高度關注的民生工程。它是以水資源為前提,以水安全為基礎,水污染控制、水生態修復為手段,通過水經濟、水文化來提升項目的可持續性和老百姓的獲得感,實現水清岸綠、舒適宜居、人與自然的和諧。黑臭水體治理是水環境治理當前階段的最重要內容,也是基礎。消除黑臭的幾項理化指標也只能是階段指標、過程指標,水環境治理的真正目標應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更美好。但黑臭水體治理的任務非常艱巨,主要是由于基礎設施欠賬多,管網錯接混接現象普遍,污水實際收集處理率不高,工業企業偷排現象偶有發生,水體自凈能力低下、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存在,其治理需要過程,更需要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的干,沒有什么捷徑可言。”身為水處理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水環境技術研究院院長程寒飛與水打了近30年交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對水環境治理的癡迷溢于言表。
立足專業領域和本職工作,程寒飛每年有大半年都在就水環境治理進行調研,足跡遍及安徽、江蘇、山東、廣東等多個省。每到一地,他就深入現場,徒步每條河流與所在區域,與周邊老百姓認真交流,細致地做網格式調查、污染源溯源等繁瑣工作。水環境治理效果關鍵是看雨后,所以下雨時的調研是最寶貴的機會,也是他與團隊最忙碌的時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調研長三角河流生態情況時,程寒飛對來安縣水生態印象深刻。
來安縣地處安徽省東部邊陲,介于長江、淮河之間,東鄰天長市和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西接安徽明光市、滁州市,南連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北界江蘇省盱眙縣。來安縣城水系發達但連通、流動性差,其擔負著城區及周邊工農業用水、泄洪排澇等重要功能。來安縣城現狀排水體制除近幾年新建區為分流制外,大多為雨污合流制,管網為明溝、暗渠與暗管相結合,斷面與坡度小、淤積,滲漏、溢流情況較嚴重,甚至部分河流就是納污渠,城內幾條主要河流發黑發臭,垃圾淤堵,對此,群眾反應強烈。在走訪當地居民期間,來安縣紅橋社區居民潘杰龍說:“縣里的河道及周邊環境臟亂差,而且異味特別嚴重,我們老百姓都不愿意從河道邊走。”看到百姓們因污染痛心疾首,程寒飛也被深深地觸動了。
2016年,來安水環境綜合整治提上日程。兩年多來,該市采用標本兼治,強補管網短板、將生態系統建設作為重點,通過系統治理,實現活水清流之城,提“顏值”增“民心”,城市生態建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潘杰龍談起來安縣的變化,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現在大變樣,河道變寬了,河水清澈透底,兩邊行人道和景觀綠化都做起來了,是我們周末和傍晚散步的好去處。”“你看,二里河原來是這條又黑又臭1米多寬的小河,垃圾成堆,蚊蠅橫飛。特別是一到雨季污水橫流,淤泥堆積。如今,這里無人問津的商鋪也是一房難求了。”
來安縣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是采用PPP的方式實施的全區域、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覆蓋面積為56.08平方千米,涉及陳郢河(北大堤河)、老城河、黨校河、楊廟干渠、二里河、三里河與五里河等7條河道,河道全長約20千米,沿河建設6座公園,還有污水管網30千米、兩座排澇泵站、11座調蓄水閘、1座遠程信息化控制中心。
項目采用城、河并治,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以“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有機融合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徹底解決來安水體黑臭、雨污混流入河、生態系統破壞、水資源浪費、水功能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大大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讓水留于城、用于城,讓河道“水清、面潔、岸綠、景美”“水在城中,城在綠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發展優勢,實現城市水清岸綠、舒適宜居、和諧美好的愿景。
“全區域、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是實現水生態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結合總體規劃與地形特點,對水系進行系統規劃,將水污染控制、水利調度、城市防洪排澇與城市景觀有機融合起來,解決生態系統破壞、水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對于收水范圍內的工業企業,要切實幫助他們進行水資源高效利用,通過清潔生產、過程回用等手段實現源頭減污,同時梳理廠區排水管線、優化水處理工藝等達到廢水達標、運行費用節省的目標,使得水環境治理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水環境治理向源頭,尤其是工業企業延伸服務的在業界還不多見,值得大力推廣,環保問題不能‘切一刀’,更不能‘一刀切’。但工業廢水尤其是化工類企業的廢水處理復雜,生態毒理性大,下一步我將持續調研與關注設置事故應急池和廢水‘零’排放企業的治污、排污及管理情況,保護水環境事關民生福祉,作為長期工作于這一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更是義不容辭。”程寒飛說。